-

10年的回访,写在出发之前

Posted by Cristina on Jul 5, 2017 in All Articles, Life in UK, Love

从去年我们就开始策划,2017年一定要回去一趟英国。因为这是我们海龟10周年的纪念。
一个人的一生,能有几个10年?这其中又能有几个10年归我们自己支配?
这一年还是我们双双满40岁的日子,又走到了15年的水晶婚。这是多么喜悦的一年,多好的日子。
计划了大半年,手忙脚乱的各种查询预定,现在终于到了快要出发的这一天。而就在这前夕,原本一个普通的夜晚因他送我的礼物而让我感受到久违的浪漫————他这人一贯就是这样,憋啊憋的,各种挑衅傲娇,突然间给个巨大的惊喜,够我足足回味三年。

 
8

英伦生存纪实之——尾声

Posted by Cristina on Mar 3, 2007 in All Articles, Life in UK

在英国生活、学习、工作了三年半,得到的一大收获就是《英伦生存纪实》系列的面世。

而我想说,其实更大的收获在于这段不寻常的日子教会了我如何生活。

尽管在一种近似艰苦的环境中生息、创业,我仍然欣喜地看到我和老公作为一个团结的集体一同缔造生活并享受生活的情调。我们一起研发各种食品,到处旅行;也用写作、摄影和录像片断记录下生活的精彩。如此种种,在从无到有从低到高的过程中不断超越着自己,若不是因为这个环境,也许是终生都不会去尝试的事。而在这样的时空里滋生的这种相濡以沫的情感,则对于我们的一生都成为一种空前绝后的坚实保障。

写这个系列最初的想法只为记录生活,不想生命中那么特殊的一段时光朴实无声地滑过。后来却渐渐发现,为了记录而记录的做法反而使我开始认真观察、思考。我不再主观地凭着一件事一个人一句话去评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优劣;也不会轻易为表面现象或道听途说所煽动,而是坚持用自己的眼睛和头脑做出相对客观的分析。尚且不论正确与否,这种既细致又宏观的锻炼,想必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培养了我今后判断、分析事物的能力。

留学,移民,旅居海外,在许多人眼中只是一种不同的生存方式。而我要说,经受过这样不同的洗礼之后,我发现胸怀的豁然开朗已经绝对超过先前的想像,而这段生活对我终生的改变也将是无法估量的。毕竟,要用最短的时间学会别人已经掌握了二十余年的生存技巧,忍受压抑,被视作异类的同时还要兼顾自己的传统风格和浪漫情调,绝非那么容易的事。

现在,我们总算可以自豪地说,运气也好,努力也罢,我们共同经历过了。

为我们的坚韧喝彩,并为我们的日子感动。

 
2

英伦生存纪实之八十——鸣谢篇

Posted by Cristina on Mar 3, 2007 in All Articles, Life in UK

归期已定,越来越近,已经可以掰着手指头倒计时了。

在寒冷的日子里想念北京的酷热,在寂静的窗前想念北京的繁华,在破烂的诊所里想念北京的白大褂,在被老鼠惊吓的泪水中想念北京的猫咪,在不伦不类的舞龙队伍面前想念北京庙会的煎灌肠,在永远都只能看买不起的水果摊前想念北京5块钱3斤的樱桃。

每次英国的同事朋友问起我以后是否还回中国,我的回答永远是坚定的Sure(当然)。问为什么,我的回答永远是一句话:Here…it doesn’t feel like home(这儿不是我家).

中国人的感情是深沉含蓄的,尽管年轻一代早已开放了许多,我却永远也做不到老外那种喜怒哀乐全显在眉眼里的夸张。相比起来似乎南方人比北方人外向,东北人又比北京人豪爽,比来比去,说是城府大气也好,或是淡漠木然也好,作为北京人,我终归是一个不会把感情这件事轻易放在嘴边的人。

有人羡慕我们拿到了移民签证,有人羡慕我们找到了全职工作,有人羡慕我们赚了钱,拿了学位,买了车,学了驾照,得到了工作经验,融入了英式的生活。我只能淡然一笑忘却。这些都只是修炼途中拾到的宝藏而已,而修炼的目的却还在前方。

Read more…

 
-

英伦生存纪实之七十八——网游天下

Posted by Cristina on Mar 3, 2007 in All Articles, Life in UK

有网络的日子,天涯咫尺。

如今高科技横行到一定地步了,世界人民的生活不可避免地被整理得十分便利。我们在英国,家人在中国,免费的网络视频电话随时都在打。想想这事在几年前简直就是闻所未闻。

我是从1998年4月底开始触网的,网龄算算到今年五一的时候就满九年了。记得刚开始那时候,会上网和有条件上网的,甚至听说过互联网的人都还很少,电子邮件也远远没有普及。仗着家里的便利条件和我对高科技产品的疯狂热爱,我得以比大多数同龄人早N年开始了我的internet之旅。但我至今仍然清楚地记得第一次按照说明书建立了拨号连接以后除了拨了断断了拨享受一下MODEM刺耳的拨号音以外都不知道“上网”还可以干吗。后来经人指点才知道原来连接以后浏览器不会自己蹦出来,要手动打开,并在他的帮助下申请了第一个hotmail个人信箱。后来和广大菜鸟网友一样陷入聊天狂潮,彻夜打字不睡觉。再后来逐渐申请了第一个ICQ号码,第一个QQ(那时候还叫OICQ)、MSN、Yahoo Messenger、网易泡泡、新浪UC、Skype;注册了一堆自己都记不住的email地址;享受了第一次网上购物;申请了第一个网络硬盘;上传了第一个个人主页;当上了第一个论坛版主;发布了第一期个人博客……网络的好处,在我眼里就象永远点不完的链接一样繁衍开去。

Read more…

 
-

英伦生存纪实之七十七——英国的市场

Posted by Cristina on Mar 3, 2007 in All Articles, Life in UK

我见识过的英国市场有四种。

第一种是在大中型城市,比如伯明翰曼彻斯特什么的,逢周六天气晴好,市中心广场就会有一片售货亭密密匝匝地搭建起来。但一般每周只经营这一天,别的日子是看不到的。这些露天市场卖的一般也都是小食品或工艺品鲜花一类,有时也有布艺日用品——比如桌布啊枕套什么的。这些商贩大都是小本经营,商品也比较单一。

第二种在乡间小镇才见到过,比如我们以前住过的考文垂。每逢周日天气晴好(英国其实很少有真正意义的晴天,只能叫“不下雨”),我家旁边一片橄榄球场的草坪上就会有一个“早市”开张。这个形式名叫car booth,大部分都是附近的居民开车带着家中的闲置物品来到这里摆摊儿。他们把车后背箱盖儿掀开,或者在车后支个桌子,就可以把二手物品一一陈列出来。大到家具、电器,小到工艺品、锅碗瓢勺,五花八门。我记得我们在那个市场里买过一块旧地毯,花了50便士,竟还用了大约两年。这样的市场,其中虽然间或也有几个卖菜的,但主要其实还是一个市民处理二手物品的跳蚤市场。

第三种在各个市镇基本都有,是一种长期设置的室内摊位,在真正意义上与中国的小商品批发市场比较接近的类型。商品的类型也比露天市场丰富得多了,服装鞋帽、食品日杂、宠物用品应有尽有。不知道这里是否有假冒伪劣商品,反正看上去质量都不会太好。所以除了新鲜的水果蔬菜以外别的都从没敢在这儿买过。

Read more…

 
2

英伦生存纪实之七十六——曼城的春节

Posted by Cristina on Feb 19, 2007 in All Articles, Life in UK

2007金猪年的春节,是我和老公在英国度过的第四个春节,也是我们过得最热闹的一次。

这个节其实从06年圣诞就开始策划了。开始只是因为快回国了,看到箱子里剩下好多中国传统礼品,想不出送谁不送谁,遂决定干脆一视同仁一人一个。接着的问题是僧多粥少不够分,只好买红布自己动手飞针走线了一个月把数目补足,顺便连老公的同事也算上了。

大年二十九是星期五,我早上上班的时候就把我精心准备的中国传统礼品带到了单位,还群发了email给全体同事请他们到公共休息区自己挑选一件喜欢的礼物,并附上了几个解释春节传说和传统习俗的网址。我希望能以这种方式简单地诱导他们对中国习俗的重视和了解。那天我一共收到了8封回复的电子邮件表示感谢和祝福。我的桌子本来在办公室最犄角旮栏的地方,此时竟然有人排队来听我讲解这些物品和符号的吉祥含义。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最先跑过来的好几个人手里举的都是我自己缝制的那几件礼品,因为他们说想要在我离开以后还记住我。

圣诞期间到朋友家去吃饭,邀请了他们除夕来包饺子。等到这一天终于临近了,心里也开始激动起来,加上与更多的朋友和朋友的朋友邀约,最后小小的家里竟然挤了6个人。正好房东这一周不在家,我们肆无忌惮地挪开家具,摆上电脑,包饺子、看春晚,在一起按北京时差乍乍乎乎地度过了一个热闹的除夕之夜。

这一年从开头就实在是好运连连:除夕是星期六,初一是星期天,正好是法定假日,所以连假都不用请了。春节的前一周滴水成冰,节后上班的周一一大早又开始阴风惨惨,惟独周末的整整两天都是晴空万里阳光明媚!每年春节前后适逢周末的时候曼彻斯特的中国城都会有大规模的庆祝中国年活动。今年正好有朋友来访,所以我们也在大年初一来到中国城凑热闹。往日平静的市中心在这一天里张灯结彩摩肩接踵,还有老外组成的龙狮队大游行,中餐馆外面也一早就排起了长长的队伍。虽然去年也参加过中国城的庆祝,但在满是老外的人群里见到财神当头,锣鼓齐鸣的时候,看得我仍然这叫一个激动。

今天又得上班了,一早在单位例行的员工通告里看到一则新闻,曼彻斯特将于6月28日至7月7日举办一年一度的国际文化节,今年的开幕式主题为“齐天大圣”。目前工作组正在招聘一名兼职音乐制作人领衔制做一部同名音乐剧。此开幕式将持续45分钟,届时有马戏、杂技、音乐、舞蹈、武术等表演。文化节期间还将由中国社团举办不同形式的中国文化宣传活动,将中国文化和中国传说以故事会、戏曲表演、脸谱绘画、木偶戏、化妆、音乐、传统及现代舞蹈、太极、武术、话剧及诗歌朗诵等多种形式呈现。

看到中国文化正在走向世界,我由衷地高兴。

 
4

英伦生存纪实之七十五——狭隘的英国人

Posted by Cristina on Feb 2, 2007 in All Articles, Life in UK

有一次跟中文的学生上课聊起天,他说他的同事不明白他怎么每天早上都要急着跟香港的同事联系。他解释说因为中国时间离下班只有两个小时了,他必须在两个小时以内去完成一天需要跟中国方面确认和交接的事。这么简单的一个道理,他的同事竟不能理解!

于是完全可以想像的是,尽管满城的中国人在眼皮底下晃来晃去,他们没去过中国的英国人仍然还是只知道自己的那点习俗, 只懂得自己的生活习惯,完全没有能力也没有兴趣去了解英国以外的世界。只会说英语,只会吃自己的食品。

即便是我的中文学生,计算机专业毕业,从事财务经理工作,公司业务涉及中国100多个城市,每天跟香港和北京的同事发无数email联系,自费来跟我学说中文,可以说对于中国文化已经够有兴趣的了,却还是对于电脑能敲出汉字而无数次发出感慨。

昨天看电视,一档汽车节目Top-Gear里面的主持人Richard复出了。前一段他在主持这个节目测试赛车的时候发生了事故差点连命都没了,现在终于基本恢复了,这是第一次露面。他的同事——跟他同台主持的搭档Jeremy——回放了当天的事故录像,发现事故是由于爆胎引起的。J说:你作为一个开车的,怎么能没注意到你的车胎就要爆了呢?那能不翻吗?R解释说当时的车速是280英里/小时,一切都只发生在0.4秒之内。他的精力全放在驾驶上面,怎么可能看到车胎?J还在旁边不依不饶地说如果是我我一定会发现云云。我突然很想吐,我一下就联想到了坐在我对面桌那个让我恨之入骨的经理。

我于是明白了,不是同事不会做人,而是这个国家的人都是这样做人的。我们中国人的古训是“吃亏是福”、“沉默是金”,而他们这儿就变成了得理不饶人,小人得志成英雄。以前我跟这俩同事打交道的时候他们总是损我,弄得我还挺郁闷的。通过我这两个月在他们身边工作的接触和观察,发现他们对任何人都是如此——只要有人过来请他们办事,第一句话一定是挤兑人家,第一件事一定是抓起桌上一个不知道哪儿寻摸来的破木头棒子作打人状。弄得别人都得低三下四猛陪笑脸,似乎他们不跳到别人头上踩两脚就显示不出他们的高人一等,就白活了。

本来我在跟他们一起工作的过程中还企图跟他们交好,企图混个“最危险就是最安全”的境界,甚至在他们圣诞节前请我吃过一次饭以后还异想天开着企图改变他们的性格。我送给他们我的手工作品,企图让他们了解这个世界上还是有人很无私,心灵很美好的。很遗憾,我的这些努力仍然抵挡不住他们隔三差五地来挑衅我的耐心和民族情绪。电视上的公众人物让我在瞬间看透了这个民族的劣根性,于是我决定及时敬而远之。

还好上帝是很公平的,让这样的小人在40岁就长了一副60岁的模样,而且绝了后。

 
-

英伦生存纪实之七十四——签证经验大总结

Posted by Cristina on Jan 14, 2007 in All Articles, Life in UK, Visa

说来我也算签证专家了,恐怕这世界上有的签证种类里我就差一个工作签证没有申请过了。

商务签证

以前在北京上班,工作就是协助别人办理商务签证。那时候对于各国使馆的各种无理要求(当然首当其冲就是美国)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事实证明正是这种心态极大程度上帮助了我在后来面对其他签证意外的时候也能在从心底充分理解的前提下泰然处之。来英国后仍旧情难却,帮助以前同事办了一单商务签证。可惜办砸了,拒签原因据说是邀请函被怀疑造假。天地良心,我从拿到发邀请函请求到真正发出只经过了三天!因为那之后就马上过圣诞节了。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又得自行编写,又得请各层领导签字画押我容易么我?最后竟然被以“信头纸是打印而不是印刷的”为由拒我?唉,谁让我已经被拒太多次了呢,对于诸如此类早就不放在心上。只是在心里觉得很对不起我那北京战壕里的战友。后来做会议管理的时候又给中国人发过一次邀请,是一位大连女士想来参加我们的国际会议。邀请函是经过老板严格审查以统一通用格式发给全世界一切需要签证人士的,结果又拒签了。究其原因,答因为签证官嫌那女士不会英语。无语,以头抢地——我的国际会议全部以英文为通用语言,又是在英地举办,不会英语您来干吗啊???显然是骗子!

所以,上述问题的出现应该说原因都不在我身上。又所以,我经手可以控制资料质量的签证至今还没有一个出现闪失。 Read more…

 
6

英伦生存纪实之七十三——矛盾的英国人

Posted by Cristina on Jan 14, 2007 in All Articles, Life in UK

英国人对别人的冷淡众所周知,一般来说,我个人的感觉是如果我不理某人他绝对不会主动理我,甚至我理了他还以为我在理别人。但这里面也有例外。以前住考文垂的时候,有一天晚上回家门锁突然坏了,从外面拿钥匙死活也开不开。家里没别人,把我和老公冻的跟柿子似的。万般无奈,我们最后从一楼住户的窗户跳进去的。在我们俩对着那个门使劲鼓捣的一个小时里,一个出来遛狗的邻居几次路过这里(我后来甚至都觉得他是故意从这条路走来走去的)都来问我们要不要帮助。这个人基本上每天早上都能正好碰见我们俩骑车去上班,所以知道我们俩不是小偷而是住户。这件事弄的我当时还是挺感动的——虽然他知道自己也帮不了什么忙,总不能帮我们把玻璃砸了,但人家的确来来回回地在急人所急。还有一次,以前的文章也提到了,我做会议的时候一次批量发出的几百封邮寄信件抬头纸里全部写错了一个单词,有好几人专门打电话来通知我这个错误。其实这是跟他们完全没关系的事,可他们宁愿浪费这个时间和钱只是为了来跟我说一声。

英国人尊重别人隐私众所周知,似乎不仅英国,西方人给人的概念都是如此。事实上呢,起码我已经发现我的同事都巨爱看热闹。我们办公室在5层,窗户正冲着一条大马路,外面有点什么刹车声或者哪怕是警车救护车消防车呼啸经过,立马就有至少一半儿人跑到窗边去看,简直唯恐天下不乱,并对此还有一个颇为“得体”的解释——如果下面发生事故需要有目击证人啊!其实如果真的发生事故,等他们跑过去看的时候恐怕也就只能目击吵架而已了。联想到收视率最高的节目Big Brother完全就是靠出卖别人的生活隐私赚钱,极好地证明了从主办方选角儿到收视民众偷窥完全就是为了看别人吵架。老公对此现象的解释是“平时马路上看不见别人吵架”。由此更印证了一个事实——人的好奇心都是一样的,甭管中国外国黑毛黄毛,只不过英国人在表面上装得更道貌岸然一点罢了。

Read more…

 
13

英伦生存纪实之七十二——辞还是不辞?这是一个问题

Posted by Cristina on Dec 5, 2006 in All Articles, Life in UK

换工作惹出的风波终于平息了,然而新工作开始两周后的第三个周一晚上我一回家就哭了。

我实在无法抒发这两周来心里积攒的郁闷。

其实这个还要从申请这个工作的时候说起。那时我得到了一份这个职位的工作职责说明,仔细读了,认为会有许多在IT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的机会,所以交了这份申请。上班两周发现,IT的内容有倒是有,但是恐怕两周中不超过5个小时,其余时间全部在学习和处理人员病假的管理。每周要收回由十几个不同部门的秘书处发回的病假表,一一登记入数据库并核查假条是否齐全有效;每月要追索一批没有及时寄来的假条,而且还要在发每封信前核实此人是否已经结束病假返回岗位;发出一批信通知长期病假员工其病假工资待遇享受即将过期;发出申请表给符合某些条件的员工帮助他们申请国家病假补助;填写两批病假卡给财务部作为工资依据⋯⋯这些职责加上在我开始上班以前就已经堆积了一个月没人处理的以往文件,就造成了我每天忙得四脚朝天全都是在清理和追索这些东西。而让我最郁闷的是,每次我检查了一万遍才敢寄出的信,第二天一定会收到电话说我把什么写错了!典型的“干对了没你什么好儿,干错了就擎等着找死”。

这个职位的前任是一个男孩子,由于转到其他部门了而留出这个空缺。不幸中的万幸是他的部门离我目前的座位只一门之隔。于是他在他自己的工作之余经常要来培训我,我也经常会有各种各样的奇怪问题要推门进去问他。后来我忍不住问他当年他做这些事每天到底要用多久,他到底一共用了多久来学会把这些事熟记在心。他很轻淡地说:每天只用一小时左右,用了几个月就学会了。

Read more…

Copyright © 2025 Cristina的地盘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by Laptop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