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伦生存纪实之八十——鸣谢篇
归期已定,越来越近,已经可以掰着手指头倒计时了。
在寒冷的日子里想念北京的酷热,在寂静的窗前想念北京的繁华,在破烂的诊所里想念北京的白大褂,在被老鼠惊吓的泪水中想念北京的猫咪,在不伦不类的舞龙队伍面前想念北京庙会的煎灌肠,在永远都只能看买不起的水果摊前想念北京5块钱3斤的樱桃。
每次英国的同事朋友问起我以后是否还回中国,我的回答永远是坚定的Sure(当然)。问为什么,我的回答永远是一句话:Here…it doesn’t feel like home(这儿不是我家).
中国人的感情是深沉含蓄的,尽管年轻一代早已开放了许多,我却永远也做不到老外那种喜怒哀乐全显在眉眼里的夸张。相比起来似乎南方人比北方人外向,东北人又比北京人豪爽,比来比去,说是城府大气也好,或是淡漠木然也好,作为北京人,我终归是一个不会把感情这件事轻易放在嘴边的人。
有人羡慕我们拿到了移民签证,有人羡慕我们找到了全职工作,有人羡慕我们赚了钱,拿了学位,买了车,学了驾照,得到了工作经验,融入了英式的生活。我只能淡然一笑忘却。这些都只是修炼途中拾到的宝藏而已,而修炼的目的却还在前方。
人生的意义就是在享受和贡献,成就和失败,满足和奋进中寻找心里的平衡。对于我,这一切的实现离不开一个熟悉和支持的环境。诚然,所谓的熟悉是任何时候都可以重新建立的,但当熟悉也不过只是在提供阻碍,便不是由“适应”二字就可以一带而过了。
很多没有在国外生活经历的人,甚至是只有在国外短期求学经历的人,不免对发达国家的世界充满了向往之情,言辞之间流露的无不是赞赏与憧憬。许是我从事的工作始终技术含量太低,离不开与人打交道的层面,于是导致我丧失了中国人一贯赖以取胜的聪颖勤奋优势而加强了对语言弱视的渲染——我在这里居住、学习、工作三年有余的经历中接触到了学术、商界、教育、政府从低到高各色各级的各国人,却极少感受到丝毫以往在中国曾经并不缺乏的亲切与热诚。如今移民签证到手了,与大多数人的愿望相反,我选择的是放弃。
先进也好,和谐也罢,即便是留下来便可以拥有没有压力的生活和“舒适”的气候,这个社会仍然不属于我。面对漫天的黄沙和柳絮,喧闹叫骂不绝于耳的堵车闹市,我还是义无返顾地热爱我从小长大的北京。流浪了三年半,老子就要回家了!
谨以此篇作为英伦生存纪实系列的结束,并衷心感谢在过去的三年半中一切帮助过我们的人。也许有些不曾记载,甚至已经忘却,但曾受到关怀和帮助的心情却让我一生都感激不尽,并将在今后转化为继续帮助别人的永恒动力。
感谢我和老公的双方父母、兄弟姐妹以及其他各位亲属。在我们出国前父母和亲属都借我们婚礼之机帮我们筹了很多钱,这些资金的每一分钱在我们后来的留学生涯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每次我们回国到机场接送都是由二姐、姐夫和燕子哥哥担当,二姐还在接到求助电话后第一时间给我买了国际展览组织筹备的工具书,解了我工作中的燃眉之急;妹妹帮我们交了三年手机月租费才保存了老公出国前一直使用的手机号不被消号;远在美国的大姐送了我无数化妆品,姐夫来伦敦还陪我们一起逛了一整天把他给累的够呛⋯⋯细节是叙不完的,而感激只有深藏在心里。
感谢小武在我们决定出国留学之际就介绍了金吉列留学中介的吴小姐给我们认识,直接确保了后来老公的学生签证申请过程准确无误。
感谢妹妹大学的高同学帮我们提前在考文垂的学校附近租好房子拿到合同,我们在北京才能顺利地双双得到学生和陪读签证,远赴重洋。初来英国,我们还受到了他的热情接待和很多无私帮助。直到一年后电视台采访那次还是依靠了他的帮助才得以圆满完成,并由此给他带来了不少麻烦。在此只有深表感激并致歉了。
感谢我的大学同学小侯和她老公,在我们刚来的时候特意从别的城市赶来协助我们安顿,并把很多日用品送给我们。在英国的第一顿自助中餐还是他们俩在谢菲尔德请的。
感谢毛里求斯的哥们儿Amil和他的中国老婆兰茹。我们刚来到英国的时候和很多人一起合租房子,Amil就是给我们帮助最多的一个同屋。他教我们很多有用的英国生活常识,还专门制作了他们国家的特色小吃请我们吃,并在搬走的时候留给我们很多生活用品。后来我们游览他们家搬去的城市还受到了他们的热情接待。几个月前他们家刚刚搬到曼城,我们两家之间的往来和交流就更为频繁了。
尽管并不情愿,我还是要说感谢华威大学的后勤处长官Christine Campbell和图书馆清洁工监工Olive。我在出国前在网上填表申请了华威大学的清扫工作,在我刚抵达的那天就已经收到了Christine请我参加面试的信,并在面试后同意我来上班——那是我在英国得到的第一份工作。而Olive尽管很不厚道,却毕竟是我第一个工作的经理,教我很多当清洁工的知识和技巧。
感谢老公的小学同学(其实也可以说我也是他们的半个小学同学啦)陶冶刚、婷婷和陶的两个室友——一位叫刘奕,另一位我甚至没有记住他的名字——他们多次在我们北上苏格兰的时候热情招待我们住在他家里,最大可能地为我们提供了方便和协助。
感谢我在考文垂工作的Organics公司里的两位经理Robert和Terry, 以及同事John。两位经理给了我第一个在英国宝贵的全职工作机会,而他们三位都在我来英国工作的第一年(也就是最傻乎乎的一年)期间给我最热情的协助并容忍我的错误和无知。
感谢北京电视台的三位工作人员来英国拍摄了大型纪录片《留学生》,把我和老公的经历介绍给国内更多有志赴英留学的同学们。从此我们也算多了个人生经历,还在国内成了个小名。
感谢我在曼彻斯特大学求学一年期间结识的全体老师和同学。他们中无论是在人力资源领域的资深人士还是新从大学本科毕业的年轻学生,都无私地传授过我业内知识,给予过我无穷的灵感,并带给过我不曾体验的新感受。我与他们中的很多人一直保持了联系,也许在今后的职业发展中还少不了烦劳各位的帮助。
感谢老公在华威的同学陈志秋(Tony)和陈宇亮(Michael),他们在我们回考文垂参加毕业典礼的时候招待了我们,Tony还在后来搬家到另外的城市后接待我们去他家小住,我们一同游览、休闲、烹饪、畅谈,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感谢曼城著名的华人旅行社王潮集团的老板和全体同事Helen、Jimmy、Jane、Julia、Ruby等等等等,从赏识我的文章到赏识我的才能,从刊发我的稿件到接受我成为王潮的一员,他们不仅在我需要一个工作的时候及时为我提供了最大的帮助,更是为我提供了在英国感受到的唯一一个快乐而熟悉的工作氛围。
感谢曼彻斯特市政府的领导和同事,给了我短暂的政府部门工作经历体验。他们是很善良的人。
感谢我原来在北京的两位同事金姐和滕姐。她们一直在关心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还提出了很多有用的生活建议。
感谢先后跟我学习中文的两位绅士Nathan和Tony。尤其是Tony,竟然能风雨无阻地坚持了将近有一年之久。感谢他们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热诚,也衷心期待能有一天在北京招待他们。
感谢阳光团队的全体朋友以及其他网友和同学,大家平时有空就经常在网上与我互相切磋交流,有时甚至熬夜仅仅是为了陪我聊天,排解郁闷和思乡的情绪,给了我不可忽视的精神支持和面对挑战的极大勇气。在这里深深鞠躬。
感谢我最后工作的单位曼彻斯特城市大学人力资源部的全体领导和同事(名字太多就不一个个列出了)。他们帮我熟悉了这个环境,带领我进入人力资源行业的大门。我今后的职业生涯就要从这里起步,从这里获得的每一个知识和每一条经验都将成为我走向今后人生的奠基石。
感谢老公,带我来到英国,陪我经历了所有这一切。
和北京的朋友聊天,他们并不觉得我们走了很久,一是经常可以网络联系,二是国内生活的比较稳定,没有太大的变化。
但从咱们的感觉看来,仅看这长长的鸣谢单子,觉得在英国里混了起码有十来年了吧。将很多人生经历浓缩在这三年半,充实。
另外鸣谢伟川和tracey chu, 在出国之前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海外留学生活经验。:)
还有很多很多该鸣谢的都没有包括进去,但你们的情谊我记在心里了。
感谢一切善良的人,祝福好人一生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