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by Cristina on Aug 26, 2014 in
All Articles,
Journal,
Work Life
最近又处理了一起员工事件,一位1985年生今年才29岁的男员工因病去世了,他的身后相关薪资福利的一一处理均由我负责安排。
说起来我这职位干的也真够悲催的了。人家别的部门的HR经理,干了快一辈子了也没接触过一起员工身故的情况;我在这个职位入职一年半,这已经是接手的第三起了……前两起有一位是突发疾病暴毙,第二位是自杀,这回的第三位是慢性病。 死者都是男性,都很年轻。
第一个case发生在去年6月初,员工在深圳。我们接到HRBP的通知说有一位员工突发严重脑溢血入院,目前重症抢救中,情况不容乐观,让我们立即协助联络保险公司安排医疗费用垫付,并准备随后帮其计算相关保险赔偿金及其他各方面身故福利。当时在职的几位经理:HRBP,C&B,HR Operations,都是首次处理此类事件,立刻陷入了相当一片慌乱中。大家分头查询社保政策、医疗保险、公司规定、工会主席,看都会涉及到何种赔付。最终经多次讨论沟通达成共识之后,我写下了一个表格列出所有相关内容。由于员工和家属都在深圳,我们处理的后台人员在北京,HRBP在广州,所以直接与家属见面接洽的工作均由当地保险公司代表和公司负责办理HR事务的一个供应商姑娘全权代理。亡者33岁,家有父母、爱妻和2岁孩子。我们在后来陆续处理过程中了解到更多详情,他是销售人员,当日上午在家办公时突然觉得头疼,恶心,继而出现失明呕吐等恶性症状,于是给上班中的老婆打电话叫她回来。老婆在奔回家的路上叫了急救车。等急救车和老婆一同赶到家的时候,他已经失去知觉。紧急送院ICU抢救两天无效,最终去世,病因为脑溢血。由于住院期间还涉及到保险垫付等安排,中间来来回回扯了几次,HRBP又一手包揽了所有与对方家属联络的角色,禁止我们直接与家属接触,所以当时感觉家人要求挺多但对我们提出的最基本请求(例如提供医院发票和诊断等)都不太配合。鉴于当时的情况也可以理解他们的心情,我们只能尽量在资料和情况不详的情况下提供了最大程度的支持。后来员工去世后,家人又通过公司与社保申请工伤赔付,最终被驳回,并由此引发了家属与公司的纠纷。据说后续出现了家属入驻公司静坐要求维权的情况发生,这个就进入了员工关系处理流程,最终不是由我处理。但他家的事件陆陆续续进行了一年左右才处理结束。第一次处理这种事件,那时我在这个薪资福利经理的职位入职才4个多月。除了觉得自己很倒霉摊上这种事以外,更多的记忆是连续几天的惊慌和心悸。害怕听到有人突然间去世,害怕听到家属跟公司闹事,害怕自己办理过程中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觉得无法向家属和HRBP交代。
今年4月,突发了第二起员工离世的事件,亡者是一位去年7月刚刚毕业入职的校园招聘学生。美好的人生才刚刚展开,就这样在他的草率中提前被终结。员工在苏州,苏州当地的HRBP本来就是一位事无巨细都亲自过问的经理,发生这样的事情,自然完全一头扑了上去,连带着北京的部门HRBP和HRD均在第一时间飞往苏州协同处理。有过上一次的经验总结,这次处理相关福利就显得从容一些。而且这位员工由于是校园招聘,非销售人员,因此各方面的薪资福利都处于初级水平,相对比较简单。他的去世原因是自杀,据说是为情所困,于是公司在整个事件中涉及责任就显得不那么重要,C&B经理也不像上次那样费心了,只是简单根据上次的清单跟我确认了一下相关职责。但我们为此向保险公司交涉并很无耻地最终将自杀免责条款从合同中删除。其实上次之后我虽然总结了身故福利总结表,但心里一直希望这个表最后永远别再用上,谁知时隔不到一年就真的做了第二次参照。于是这次删除自杀免责,我又在心里暗暗期望,最后再也别发生这样的事。我最终办理最后一个步骤的手续时才知道他是跳楼的,想必并不是很惊悚的场面,因为和他同住一室的公司同事在他死后竟然还能心平气和地住在原来的房间里。只是后来听苏州BP说,他爹妈都是广东农村的,看上去很可怜无助,唯一的儿子好不容易考上优秀的大学,过五关斩六将进了微软,本以为全家一生的希望就此在他脚下展开,他却在工作了不到一年之后就这样在异乡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的名字,据说是与广东一个非常著名的大富豪同名,可见家长对他寄予的厚望。过了几个月后,我们由于处理相关福利事宜需要和他妈妈联系,BP打了电话以后告诉我,他妈妈的手机彩铃设成了《你是我的唯一》,但不是王力宏的原唱,而是一个带哭腔的声音,气氛相当诡异。
上周处理的这一起,员工又是一个非常年轻的男孩,1985年6月出生,到现在也就刚刚满29岁。知道他去世的消息是在我从美国旅行回来的第一天上班那个周一,去世日期正是前一个周五。BP在上海,员工和家属都在北京。这一次,BP使劲想把整件事推到我这儿来全权接手代替她处理,因为她自己从业这几十年就从来没处理过员工死亡的事件。我不知道是我的命太硬还是死者的老婆更硬,因为听说他们才刚刚结婚没几天。BP说员工死于“酒精肝”,我还上网查了一下,发现这个病直接造成死亡的案例并不多见,除非是长期酗酒或一次性大量饮酒造成酒精中毒。我不免在心里做着各种猜测和假设——一个28岁的男孩,看Lync头像照片还是相当阳光帅气的,去年12月才刚刚从供应商人员转正为微软正式员工,目前也就才半年多,结婚证领了好像才一周的样子,还没摆酒席,做的又是售后服务工程师的职位,有什么理由长期或一次性严重酗酒造成自己身故呢?按说现在的80后,具备各种现代知识和网络搜索技能,一般是不会对自己的健康这么不在意的。就这样突然间不负责任地抛下新婚的妻子,他能舍得吗?抱着重重的疑问,我已经可以驾轻就熟地给BP列出各项福利安排的内容,心里也不再有初次的那种惊恐,但仍然不愿直接面对家属。毕竟家里有人亡故后的家属情绪总是不稳定的,我还没有面对这样的家属的经验。列出了各项所需文件和表格之后,BP转发给了家属去筹备,但同时也告诉我,他们家的情况比较复杂,父母早年已离异,老婆刚刚领证几天,恐怕遗产分配的过程需要格外小心处理。我还在算计着他们多久能准备齐资料,这边安排谁去和他们及保险公司办理手续,如何能把三方都集中到一起。谁知就在上周五下午,这家人在没有提前和任何人预约的情况下就直接冲到公司来找HR了。这个行为打得所有人一个措手不及,我是在午休时间接到电话让我立刻下楼接待的,因为人已经等在楼下了!我于是紧急打印了所有相关表格,把他们带到12楼填表复印,并紧急把保险公司的联系人也电招过来。这一系列填写的过程基本都是我和他年轻的老婆一起处理的。看了他们的相关证件,我才知道这位年轻的老婆是88年的,今年才26岁!他们7月23日结婚,8月7日员工就去世了!而她在此前并不知道他生了这么重的病!唏嘘之余,她一边擦眼泪一边给我大概讲述了事情经过,加上他们走后我和保险公司的客服私下闲聊,这家人的完整情况才至此呈现出来。原来员工的双亲在他7岁那年就已经离异,母亲目前都没有长住在北京。我们猜测他当年应该是判给了爸爸,但爸爸也并没有承担起应尽的照顾监护义务,他应该是奶奶带大的,这从后来他们遗产分配时一致坚持要把妈妈那份转给目前已经80多岁的奶奶就可以看出。于是可以想象这个男孩从小就失去了家庭的关爱,由年迈的奶奶勉强抚养长大,所以对自己的健康情况也从不关注,以致于自己病入膏肓却完全没有看病的意愿。他从去年12月入职以来从未报销过一笔医疗费用,仅有的一次体检估计还是被女朋友硬拖着去检的。一般人的体检报告里有一个指标超出正常值就吓得够呛了,他的报告里我简单一瞟起码有20个都不正常的项目!保险公司的客服指着其中一项说,这个很明确就是查肿瘤的,正常范围值是0-20,他的数值写着1000。。。即便是这样,他还是不看病,仍然是女朋友硬拖着去了医院,一摞看病发票上写的检查结果都不一样——有病毒性肝炎的,有肝硬化的,而最终的死亡证明上赫然写着肝癌。按说如果一个人肝病严重到这样,肯定是会有很疼的症状的(参考焦裕禄),他竟然能忍得跟没事人一样,这是要有多大的毅力才能做到?可他为什么要这样呢?以前他不珍惜自己,反正姥姥不疼舅舅不爱,可是自从他交了这个女朋友以来这一年多,我能从他们的微信记录里看到他们在深深的相爱。为了自己爱的和爱自己的人,就不能保重一点身体,活久一点吗?
怪他已经没有意义,同情年轻女孩的同时,也唤起了我一点点思考。我们平时会看到各种各样扑面而来挡都挡不住的海量信息,宣传着完全背道而驰的理念。有的励志,说人只有不停脚地朝前奔才能有未来;有的颓废,鼓吹生活的艰辛之余号召着人民互相比悠闲。两派念头在大家脑海中造成了忽左忽右的效果,一会儿觉得这样是对的,一会儿觉得那样也有道理。于是我们为了生活的质量和生命的尊严在艰难的左右摇摆中生存着,还要面对即将到来的中年危机。其实这正是我不愿意生娃的很重要一个原因,因为人生太痛苦。平时表现得再坚强乐观,也架不住如潮水般铺天盖地涌来的各种麻烦。现在只能靠一种类似惯性的东西顶着,在夹缝中努力寻找着细微的快乐强撑起自己的心情。而如果有一天,突然间健康没了,这一切就都没了。自己挂了倒也就了无心事,可身后留下的亲人呢?这一世有缘能同脉相亲,却这样轻易地被糟蹋掉,可能就永远都不会再遇见了。
Posted by Cristina on Aug 25, 2014 in
All Articles,
Work Life
一位40岁职业经理人曾这样描述自己的心境:“吹响人生总攻的冲锋号,跨入人生的成熟期:最佳的时光、最丰富的经历,少了年轻人的浮躁与轻狂,多了一份稳重与责任。40岁,的确是职业生涯的分水岭。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场足球赛的话,那么40岁就开始踢下半场了。上半场踢得如何已经是过去时,关键是下半场球怎么踢。不管用什么技战术,40岁的经理人都会有一个共同的心理特征,那就是放弃了20岁时的狂想,摒弃了30岁时的狂妄,开始认真盘点自己的职业人生。盘点什么?盘点的是自己的知识、智慧、技能、经验、阅历、资源、健康,并根据时局的变化,慎重选择一件自认为值得下半辈子干的事情。
9大尴尬
40岁的职业经理人有许多优势:成熟稳重、经验丰富、阅历多彩、能力冠群、智慧练达、知识结构趋于完善、社会资源基本掌控、身心健康正值人生最佳,心态也稳定到能干一件切实可行的具体的事。
奇怪的是,这些“优势”在真正的职场较量当中,往往都发挥不出来:许多自己相中的企业,不理睬自己,偏偏垂青那些不太成熟的年轻人。你气愤不已,然而一抬头,又发现50多岁的人也不吭不响地走马上任了,搞得自己更加尴尬……这是为什么?
一是阶段使命的尴尬。40岁的你,也许不想轻易跳槽了,只想好好选择一间公司、一个岗位,踏踏实实地做出个模样来。事情的结果往往相反,你越是不想跳,偏偏这时候越逼得你不得不跳,而且跳得很快——老板此时客气地请你走人,你不得不走。
为什么这样?因为企业发展是有阶段性的;由于经历所致,每个职业经理人不可能是全能的,所以企业使用职业经理人也是有阶段性的。一旦用完你的才能,作为企业就只能把你解聘,招聘更适合企业新阶段的新职业经理人。
二是招聘的尴尬。因为你成熟稳重,能力强,人脉广泛,身体健康,心态稳定,想干成一件事情,适合担当大任,老板也想用你,但谁面试倒成了大问题。老板第一个面试?那后面的人就只能跟在后面揣测老板的结论。老板最后一个面试?也许你早就被刷掉了,根本就见不到伯乐老板。因为你40岁,对他人是威胁最大的年龄。尽管也许你十分谦虚亲和,但在他人看来这也许更可怕。
三是成熟的尴尬。成熟是你的优势,同时也是你的劣势。成熟是什么意思?就像西瓜熟了,虽然香甜,但不能再长大了。所以,职场中40岁的人正是输出经验和智慧的时候,能干多大事差不多定型了。你是伴随着企业成长过来的,如果你不能随之继续成长,就有掉队的危险,也就怪不得老板狠心。
四是经验的尴尬。经验越丰富,往往越容易套经验行事。现实中经验主义害死人,现实往往是超越经验的。所以有经验而没有智慧的人往往办错事。
五是阅历的尴尬。阅历多彩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来说,是优势,但在企业和他人看来就不一定是优势了。事情换了一个角度就会出现偏差,相互之间做到一致性很难的原因就是,彼此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六是资源的尴尬。你资源广泛,是优势,但这个优势要转化企业的生产力,需要过程,要有成本,需要很多附加条件,需要环境的配套;否则,这些资源的优势往往发挥不出来。一旦企业转型时,你的资源对企业来讲就可能不是优势了。
七是能力的尴尬。尽管你能力超群,但这个能力的发挥也是需要条件的。现代企业已经告别了靠个人力量赢得市场竞争的时代,开始靠系统和团队的力量赢得市场竞争。即使你善于操作大系统、大团队,但面对尚不成系统的游击队时,你如何领军战斗?
八是知识结构完善的尴尬。你的知识结构趋于完善,这是优势。但换句话说,你的学习能力也正在下降。因为你的知识结构趋于完善,你往往知道什么事做不成,但面对新生事物,你又不能判断它是否能成,因为它超出了你的知识结构。
九是健康的尴尬。因为你身心健康,能处变不惊,稳坐帅席,但同时你也将失去对环境的应变能力。同时,虽然你身体健康,但如果让你和20多岁的小伙子赛力气,你肯定要输。所以40岁的你,尽管身体健康,也不适合在许多场合冲锋陷阵了。
10个归宿
那么,40岁的职业经理人究竟该去哪里?
第一,创业型企业。许多投资者非常看好某一行业,但自己经验不足,或者他根本就是一个投资商,这就需要那些经验丰富同时敢于冒险的职业经理人。我们把这类职业经理人称作创业型职业经理人。创业是非常艰苦的事情,要从零起步,无中生有,因此适合那些能够吃苦、激情不减当年的职业经理人,他们把自己的经验、智慧、心血贡献出来,完成企业创业,实现自己职业生涯的价值。
第二,成长型企业。企业创业成功后,开始步入成长期,这时非常需要有经验且有创新精神的职业经理人促进企业成长和规范。我们把这类职业经理人叫做成长型职业经理人。成长型职业经理人在过去的职业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经营管理经验,完全可以用于这些正在成长的企业,促进企业成长和逐步的规范,实现职业生涯的价值。
第三,成熟型企业。成熟的企业,一切都能按部就班地运转,这时就需要相对稳健的职业经理人。我们把这类经理人称作成熟型职业经理人。成熟型职业经理人的特点是稳健且擅长规范管理和利用系统的力量处理日常琐碎事务,遇到应急问题能凭借自己的经验**,因此不需要太多的创新和风险。但注意,企业的成熟是相对的,企业有不同阶段的成熟期,不同的成熟期需要不同类别的成熟型职业经理人。
第四,突破型企业。企业的发展总会遇到瓶颈,而且企业受旧有成员的智慧资源等的局限,突破瓶颈很难,或根本不可能突破,于是就需要从外部聘请有过瓶颈突破经验的职业经理人,帮助企业实现战略突破。适合这一阶段的职业经理人被称之为战略突破型职业经理人。同样要注意,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战略瓶颈不只一个,不同战略突破阶段需要不同类型的战略突破型职业经理人。
第五,转型企业。企业战略转型不同于战略突破。战略突破是企业向上突破,向更高规模和更高品质的目标迈进,企业的发展方向并没变,战略转型则是企业发展方向的根本改变。此时就需要那些经验丰富、拥有并善于整合企业内部和外部资源的职业经理人担当重任,促进企业实现战略方向的改变。我们把这类职业经理人称为战略转型式职业经理人。但要注意,因企业战略转型的特征不同,有的是彻底战略转型,有的是部分战略转型,因此就需要不同类型的战略转型式职业经理人。
第六,问题型企业。企业在发展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问题、危机和倒退,具体表现为企业效益下滑、人心涣散,甚至出现财务危机、濒临破产等。这就需要那些敢于冒险、有经验且有大智大勇的职业经理人扮演救世主的角色,力挽狂澜。这样的职业经理人被称为问题型职业经理人。这样的职业经理人为问题而生,通过解决企业各种困难体现人自身的职业价值。
第七,破产型企业。破产型企业经理人是目前市场上比较稀缺的,企业有其自身的生命周期,任何企业都有生命终结的时候,作为职业经理人,如果有关闭破产型企业的能力,那肯定是高手。许多企业在行将破产时就是因缺乏破产型职业经理人的运作,所以干坐等死,甚至落个败名远扬,欠下巨额债务。如果有破产型职业经理人帮着运作的话,企业不仅不会背债务,甚至还可能赚钱,比如,IBM用数十亿美元关掉它的PC业务,就是成功关门的案例。当然,这并不是说购买方就是冤大头,甲企业虽然到了破产关门的时候了,但对购并方乙企业来说,可能是很合算的一笔**,这叫双赢。所以,购并永远是市场的热闹话题,被购并方买出个好价钱后寿终正寝也是一种成功。所以,如果你是位破产型职业经理人,在越来越活跃的资本市场上将会大有用武之地。
第八,咨询机构。40岁的职业经理人,经验阅历丰富,心态成熟稳定,具备应对市场复杂问题的智慧,知识结构趋于完善,往往被专业性的咨询机构相中,聘来做咨询师,这也是职业经理人的主要归宿之一。
第九,学研机构。随着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无论是大学还科研院所,越来越注重吸收有丰富企业实操经验的职业经理人加盟,聘请其担任客座教授或研究员。这也是目前相对理想的职业经理人的归宿之一。如果这些职业经理人有过高的学历背景或者能够补上知识架构的缺陷,那么同样可以在学研机构担任真正的教授和研究员。
第十,自创企业。大多职业经理人都或多或少有过创立自己企业的想法,而且也有一部分职业经理人真正投入了创业。40岁的职业经理人,应该说许多方面的资源都比较适合创业,但适合创业并不一定能创业成功。为什么?因为创业是需要激情的,成熟就往往失去了激情,冒险精神不足,40岁创业的成本太高了,主要成本是患得患失导致时间蹉跎。
即使创业型职业经理人,也并不一定能创业成功。因为创业型职业经理人玩的是别人的钱,是替别人创业,挣的是工钱,每月自己的收入是正数;一旦玩自己的钱,不仅没有进项,而且要不断地从自己原有的库存中倒钱,得到的是负数,什么时候能把负数变正数,则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那么,创业型职业经理人在自己创业时,能否忍受收入方面的巨大落差?能够忍受多长时间?也许刚好走到成功的大门口,就弹尽粮绝,最终未能迈进成功的大门……
另外,40岁职业经理人由于其思想成熟,价值观与行为习惯趋于固化,当其创业尤其是做法人代表时,很难一时改变过来;而且创业老板的心理压力比职业经理人不知大多少倍和复杂多少倍。这些都是没有创业过的职业经理人无法想像的。因此,创业年纪越轻,创业成功的成本就越低。
三大忌讳
一忌透支健康。身体健康是许多职业经理人不太注意的。40岁的职业经理人,无论在什么样的企业,都是顶梁柱,是核心骨干,工作压力大,过于拼命;结果弦绷得太紧,积劳成疾,从此职业生涯大打折扣,或过早地结束自己的职业生涯。可以这样讲,一旦身体健康出了问题,一切都将不存在。
二忌心态守势。40岁的职业经理人如何才能将优势发挥出来?如何才能使自己的保持鲜活的创造力?其中要做的功课很多,最重要的是,保有开放的心态。世界上任何事情,守是守不住的。如果你采取守势,想保住自己的位置,保住自己的收入和待遇,都是不可能的。
三忌拒绝学习。40岁的职业经理人如何才能不丧失自己的优势?办法就是持续学习和纳新。作为一名职业经理人,如果整天借口忙,不注重学习纳新,最终必将沦为落伍者。学习不只是拿一个***书和****,更重要的是学习新的知识。世界上每天都产生新的思想、知识和技能,不接受新思想和学习新知识,就意味着创新能力的衰退。学习和纳新的办法有许多,交流是非常有效的办法之一,尤其要与不同的人交流,并且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习要为用而学习,学了就要输出,要与人共享,不要学了以后当宝贝捂着;知识只有在用和交流时才是知识,否则只是机械的符号。经理人还要不断地通过总结而学习,总结本身就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经理人的权杖》,景素奇/著,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年出版。
原文链接:世界经理人互动社区
Posted by Cristina on Aug 9, 2014 in
All Articles,
Images & Videos,
Travels
2014年7月26日——北京-纽约
这趟旅行对我来说来得太过惊喜了。老公的法国公司被美国公司并购,邀请他去美国总部参观访问并参加会议,为期一周半;他的时间正好在我两次Payroll之间,不会对我的工作产生严重影响;我去年的一年多次美国签证还在有效期内,我只需要买张机票就可以拔脚就走了。这样诸多的好处加起来,已经完美到找不出一个不去的理由。
出发前一个月开始,老公整天捧着本纽约介绍横看竖看的,我却是一个旅行次数越多越懒得看攻略的人。虽然每次到了地方之后也不得不临时参考一下来决定去哪儿吃饭去哪儿逛街这类事情,但我总是以忙为理由拒绝在行前就跟随别人的脚步先在头脑里经历过一遍我的目的地。对我来说,旅行的很多好玩之处就在于对未知的探索和恍然大悟。
于是我就这样把脑袋放空上了飞机。26号早上9点起飞,当地26号上午10点抵达,其实是飞了整整一天从早到晚。看了两个无聊电影,睡了两三小时,吃了两顿很难吃很难吃的饭,才终于落了地。
经过上次去台湾尝到了提前买当地电话卡的好处,于是这次也淘宝了两个。后来的事实证明,T-mobile的信号一出了大城市就非常不可靠,各位今后如果想照此效仿的话还是老实点多花点银子直接买AT&T吧,大约应该是400人民币左右14天套餐。
在开始之前先隆重宣布一下,由于我这人特立独行,所以本次游记也不准备记录太多大俗景点。此番景点都可从各种旅游攻略上查到,我们参考的是中文的蚂蜂窝攻略及他老板送的一本英文的纽约介绍。我的游记更多只是记录小众观感和心得体会。希望借阅读这篇游记设计旅行社线路攻略者请就此移步不送。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