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在英国签美国探亲访友签证的纪实

Posted by Cristina on May 24, 2006 in All Articles, Visa

签各种证实在是太费劲了,这就是很多人争相放弃中国国籍的原因之一。

以前我在北京的工作单位是帮人办理出国手续的,很大一部分是签美国。有很多人拿到了也有很多人没拿到。那个时候诅咒美国使馆,大多数是因为在最后关头由于一张签证而导致生意泡了汤,前面的劲也都白费了。自己来英国之前签过一次美国签证,是以老公留学我陪读的名义。显然是没成功,否则也就没有后来如此这般的三年日子了。

再后来,来到英国,经历各种风雨,见识各种嘴脸,护照上也贴满了大大小小五六张签证之后,觉得自己已经有这个底气说——“我的情况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这是美使馆推荐的在被以任何理由拒签后再次申请美国签证的重要前提,于是我们又一次开始期待与老公家人在美国的会面。

筹备资料,让老公在美国的姐姐写邀请函,下载签证表。使馆的网站上写的很简单:护照、特殊尺寸的照片、两张表格、签证费,以及“能证明你在居住国有不可断绝的经济、亲属、社会联系纽带”的相关文件。其实那儿还有一句话触目惊心——“虽然你可以在你的居住地申请,但如果你不是这个国家的永久居住人口,我们强烈建议你还是回你本国申请去”。难道就为了这个飞回中国?而且中国的美国使馆谁都知道不是人进的地儿。考虑我们已经持有长达2009年的英国高技术移民签证,决定视而不见。

Read more…

 
1

柯南道尔与福尔摩斯

Posted by Cristina on May 22, 2006 in All Articles, Books

早上打开Google,得知今天是柯南道尔生日。

柯南道尔(1859年5月22日-1930年7月7日),生于苏格兰,学医出身,布尔战争期间曾任内科医生。一生最大成就为发明了歇洛克.福尔摩斯这一人物并撰写以其为主人公的系列侦探小说,也由此登上了我心目中的排行榜。游伦敦的时候还特地去了一趟福尔摩斯博物馆,看到数次出现在小说及电影中的221B还真是挺激动的。

特搜集以下链接几条:

柯南道尔生平简介

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福尔摩斯博物馆

 
8

达芬奇密码

Posted by Cristina on May 20, 2006 in All Articles, Journal

本来说等下周末朋友来我家一起去看,结果今天一个没忍住诱惑⋯⋯

老公一直嚷嚷影评都说不好看不好看,老企图阻止我,我想根源可能还是”归功于“他本来就并不喜欢这本小说。 不管,我难得有一次喜欢得要命的电影,非看不可!

其实这是一个一般规律:一般小说改编出来的电影电视剧,没有让人感觉特别精彩的。这很正常——读一本书要读几天?电影最多两个多小时,能比吗?

个人认为,这部电影拍的还是不错的。当然了,很可能也是归功于我对原著的喜爱已经到了爱屋及乌地地步。演员阵容强大,宣传声势浩荡,精装小说、解密DVD、游戏同期发布,这都不必说了,似乎近期的大片无一能及。 电影本身也是基本忠实于原著内容的,只是情节有所删减,所以缺少了很多原本细节上的悬念,由此便少了吸引力。对于第一次接触这个故事的人来说,除了晦涩的用词以外,片中一共用到了英、法、意大利三种语言,即便是英语也是说的奇形怪状,这对于英语非母语或造诣极深的人来说还是或多或少地造成了理解障碍。不过我相信绝大多数看此片的人都是被小说诱惑而来,即使一句听不懂也早是胸有成竹,倒也不会有太大问题。

总之我没有为花掉的7.5镑悔恨,比起两周前看的那MI3来说值多了!

 
2

爱因斯坦~~~

Posted by Cristina on May 19, 2006 in All Articles, Jokes

鸣谢慕容风

 
5

挣钱这事儿还是任重道远

Posted by Cristina on May 19, 2006 in All Articles, Nonsense

这两天又有点花钱如流水了,明显没什么效果的法语课一交就是40镑;给老公买了两件他就喜欢的T-shirt又是30多;修电视的公司开口就是35还不能保证修好;下周有朋友从北京来免不了要去腐败;达芬奇密码即将上映,我这追星族已经铆足了要看电影、买游戏、英文版的小说由于看不懂还没想好到底要不要买;要面对夏天即将来临的旅游旺季;甚至回国前要托运的行李也已经开始列入日程表;电视坏了,电脑坏了,本来以为可以卖二手的一些商品突然全变成了垃圾⋯⋯怎么觉得我也挺努力的,可老是挣的不如花的快呢?

昨天上完中文课,托尼问我有没有兴趣去他们公司给一帮人讲课。我说好啊,他说他回去安排下。我回家抱着刚赚的15镑又开始做梦能在他们公司教个几天集体中 文课,被他们老板慧眼看中,发配到北京分公司当个HR部的培训经理——我这一辈子的工作就总算是落停了。兢兢业业地干满30年,风平浪静,每天正点上下 班,不迟到不早退,每年除了黄金周以外再度个20天年假,最后拿一根儿笔退休。 哎,这日子⋯⋯

 
2

高科技

Posted by Cristina on May 19, 2006 in All Articles, Journal

昨天和老公一起学了 Excel 中级培训,无聊,想到家里电视前两天坏了还不知道要怎么修,很烦恼。想晚上回家北京时间大约11点多的时候赶紧给我爸打一电话问他是怎么判断问题所在,大概要多少钱能修好什么的。中午在餐厅吃饭的时候突然想可以试试这里有没无线网信号,如果有的话就可以当场用 PDA 的 Skype 打电话了。一连接果然还真连上了,得意坏了。我和老公用 Mp3 的耳机一人一只耳,还能俩人一起窃听一个电话,好玩~~ 高科技,这赖东东真不错。;)

 
9

再次从头开始一门新语言

Posted by Cristina on May 15, 2006 in All Articles, Journal

报名参加这个学校举办的法语课程培训的时候我还是颇衡量了一下的,因为要为8节2小时的初级课程付出40镑,还有可能影响到夏天旅行的安排,最重要的是——要用一门外语去学另一门外语,我有这个本事吗?

后来想了想,反正是用上班时间,一边学习一边有人发钱,还省得在办公室里发呆;旅行总有办法调整行程;40镑也就一件中等衣服或者一顿饭钱,况且我每周教的中文课只用3小时就能赚回这个课程16小时的钱——如此一来,何乐而不为啊?至于用英语学法语——正好看看我这号称靠语言吃饭的人到底有几把刷子。仗着有学西班牙语的经验和对西语语法的理解程度,我还是有理由相信法语应该很快就不在话下的。

于是重又穿成了学生的模样,背起一双肩背的大书包,在午饭时间一溜儿小跑去上学。

Read more…

 
4

转贴一个加拿大移民写的 zt

Posted by Cristina on May 15, 2006 in All Articles, Mixed

出国其实是一种说不出的痛
转自太傻留学网

---

关于这个话题,网上早已有了很多评论,如果是十年前,人们一定会觉得中国根本不能和加拿大相提并论,对那些出国的人内心不知会多羡慕。现在对留加还是回流有这么的分析和争论,本身就说明了很多问题。我原本不愿意掺和在这场争论中,不过看了很多大家的发言,也想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否则总有不吐不快的感觉。

有人曾经经过各种分析比较,得出中国要比加拿大好的结论,立即遭到别人的嘲笑和反驳。的确中国这几年虽然发展得很快,但也出现了很多社会问题,农民和城市下岗工人生活在社会的底层,贫富差距加大,政治制度不民主,没有信仰自由,自然环境遭到破坏。我在国内的时候,经常和朋友谈论这些问题,发表对政府的不满,每当谈到最后,就会对中国的未来感到忧心忡忡。但是当我千里迢迢,远赴重洋来到加拿大,当我也同样体会了作为一个社会底层人员那中艰辛的时候,我不得不重新去思考过去的生活。

有人说加拿大的工人比中国的工人过得好,加拿大的老师比中国的老师富,加拿大整个国家平均生活比中国高得多。所以加拿大比中国好。这是事实,没有什么反驳的。如果中国的农民和下岗工人来了,一定会很满足。但加拿大要他们吗,加拿大政府不是傻子,按照新移民法,只有具有研究生学历和四年专业工作经验的人才会有可能,有资格移民加拿大。在中国上了19年学,刚刚积累一点经验,成为业务上的骨干,刚刚结了婚或生了小孩儿,所有打基础的工作都在中国完成。三十岁正当年轻力壮,家庭和睦稳定,事业刚刚起步的时候,就等着盼着到加拿大来做labour。多好啊,加拿大拥有世界上学历最高的洗碗工、搬运工、出租汽车司机,还有各种各样的 general labour。我们比较加拿大生活好还是中国生活好,就是要比较那些有资格有能力移民的人,比较他们在加拿大和在中国的生活。中国的下岗工人和民工根本去不了加拿大,根本不存在的事,还需要比较吗?

Read more…

 
8

继续文化的话题

Posted by Cristina on May 13, 2006 in All Articles, Journal

今天在使馆网站填签证表的时候,有一个按钮可以把一家人的地址等相同信息自动复制到下一张表格,就不用把很多一样的内容再写一次了。按照这个规律生成出来的表格里,我和老公被冠以相同的姓。

不禁哑然失笑,想起了上周我的同事很困惑地鼓起勇气问我——你说你结了婚,可是为什么你和你老公的姓不一样呢?

西方人的习惯是婚后女性要改冠夫姓。与此相关的一切证件、表格、证明,等等等等,全都得改一遍。如果有人有瘾结个好几次婚的就得改好几次了。我跟她说中国人以前封建社会的时候也是这样的。。。

上周中文课的时候, 还有个有趣的插曲——因为我告诉托尼我们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如果在电子邮件里写汉语拼音的时候可以用拼音音节加数字表示一个字的确切读音,比如zhang1。他于是问我我要是给朋友写邮件是不是就得每个字都这样注音?我很惊讶地反问,我干吗要给朋友用拼音写信啊?他更惊讶地反问:那你的朋友有中国人又有英国人你要怎么写啊??我于是更更惊讶地反问:给中国人写中文英国人写英文不就得了吗???然后我才明白了他不理解的根源所在——原来他认为电脑不能写中国字!他实在想不明白大家都是用同样的英文标准键盘怎么可能写得出除了英文以外的其它文来。哎。。。于是我解释了中文输入法是怎么装到电脑里的以及汉语拼音的一大用处就是往电脑里打字的。

他后来总结发言还是挺对的。他说:你看,现在你知道为什么英国人都那么懒了,因为世界上所有东西都是直接给我们发明的,我们根本都不用去想要怎么用了。

 
13

英伦生存纪实之五十九——小题大作

Posted by Cristina on May 12, 2006 in All Articles, Life in UK

echo的建议是对的,所以采纳了,把这篇用10分钟写成的牢骚日记稍事修改了一下,变成了第59篇。

----------

也许是我太小心眼儿了,太敏感,太不识逗,太严肃,太不合群,太⋯⋯不正常。

作为一个住在外国的中国人,我一直觉得自己的民族神经异常脆弱,特容易就被人触怒了。就在昨天下午的中文课我还跟托尼讨论了中国人和英国人对外来人口的宽容度问题。他问我:“如果我说错了话,比如错用了不礼貌的词,中国人会不会因为我是外国人而原谅我?”我说:“当然会了!别说是你不小心用错了词,就算你根本不会说中文,走在大街上迎面碰到一个中国人用英语跟他问路,他都会对你微笑、极度热情、尽最大的可能帮助你。如果他自己不会说英语,他甚至还会满世界去给自己找一个翻译来。而他们通常是不会对中国人这样做的。而反过来,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英国的外国人,很多英国人觉得我们是扰乱社会治安、污染社会环境的罪魁祸首,加之我们会带来很多不良的习惯、或仅仅是由于英语不好而造成跟人交流困难等等原因,有不少英国人的确厌恶或歧视外国人。到底是地位高的英国人还是地位低的英国人会更歧视我们,我也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的是,我已经被刺激过好多次了。”

总结起来,我唯一的感觉就是:英国人以客气闻名吗?呵呵,对不起,那不是给我用的。中国人客气吗?呵呵,那是给老外用的。

是的,既然我们只是在一对一地讨论,那么我说出来的其实也只是我个人的感觉,当然不能代表全部。哪儿都有好人和坏人之分。很多英国人是耐心和蔼、待人友善的,但他们对我100倍的好也挡不住1次歧视的目光和言语在我心里的份量。归根到底应该说这还是我太不自信的缘故吧。

今天领命从人事数据库里找出25个人的家庭地址一一拷入 Excel 表格准备做邮件合并。这些人有一个共性就是都在同一座楼里工作。稍微有点数据库常识的人都应该会想到跟我一样的办法——就是从数据库建立一个搜索条件导出相关数据,而不是自己一个一个去查、拷、贴,那也太笨了。由于我并没有管理数据库后台的权限,我能做的只有去找同一间办公室的计算机支持部门,请他们把这些人导出到表格里。

每次当我不得不走向那个IT部的长官,其实心里都在打鼓。他们部门3个人的英语全都又快又地道,而且通常伴着比我还多的问题,根本不给我理解的空间。于是我在气焰上怎么着也先矮了一半儿。他们几个看上去成天忙的不可开交,弄得我都是到了万不得已才去求他们。其实我每天都看见他们N次到厨房烧水泡茶一聊就是十几二十分钟——因为厨房就在我的座位正对面。

而且英国人的工作习惯似乎是这样:不是顶头上司亲自交代的事是没有义务完成的,所以同事求同事好像都被认为是大逆不道,就更别提会有人主动说“我来帮你做点什么吧!”于是我也可以渐渐理解了上次帮两个不在的人临时付了几块钱买书的事搞得他们面面相觑的原因。而这次我的这个要求,说大不大,用他3分钟给我在后台建个查询导出就是了;说小又毕竟占用了他的3分钟时间,加上打开登陆数据库和电脑反应迟钝的时间在内怎么也有5分钟了。关键是——并不是领导让他干的,而是我这个不起眼的小兵儿。

于是我在走向他的时候就开始满脸堆笑,想起码混个“伸手不打笑脸人”的境界。说明了我的来意,他就开始皱眉头,但还是给我导了。千恩万谢以后回到座位,我发现他发给我的这个列表里没有包括“城市”这一项。一开始我就跟他明确说了我要这些地址是寄信用,没有城市怎么寄呢?这是我的错吗?

我想一定是当我再走回去找他的时候脸上的表情太奴颜卑膝了,导致他可以开始发飙。我当然知道他全是跟我开玩笑的,可是他和对面的同事讨论说要用刀杀我,说要把我扔到窗户外面,还说了我听不懂的处罚,并认真地抓住我话里的把柄要我写下字据永不再扰的时候,我心里这叫一个不舒服就甭提了。我很想大喊:我TMD接受不了你们国家的狗屁文化,别再跟我拽英语了我说不过你!

客场的不自信,说白了还是这一条。

后来跟两个同在国外的朋友在网上讨论了一会儿,大家的劝诫都是对的。他们说无论干什么、无论国内国外,都总会有被人欺负的时候。就当现在是忍辱负重地下乡劳动了,反正早晚有一天会回国过幸福的生活。 每个生活在海外的中国人都会或多或少有过我这样的心理感受,更何况也许人家就是认为他在跟我开玩笑而已,谁知道我那么不禁逗。

我得承认,国籍、母语、习俗、人种⋯⋯这些永远是我生活在外国的死穴,不能碰的,轻微的触动也会引发我严重的连锁反应。每次发生了我认为属于文化冲突类的事情,我就使劲想在中国会不会碰到同样或类似的例子呢?我从小生长在一种很强势的文化影响下,而且我又是一个很犟的人,所以注定了我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可能得到任何幸福感。我认为我对于生活的心态一直是积极的,否则也不能获得今天的这些成绩。但在外国近三年的日子里一直要小心翼翼地对付生活,我最近终于是有点烦了。

所谓的足够成熟,我想就是有一天对任何事都能见怪不怪了。当我能大大咧咧到实在没什么可以刺激到我的时候,肯定也就写不出这些生存纪实了。

Copyright © 2025 Cristina的地盘 All rights reserved. Theme by Laptop G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