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伦生存纪实之四十六——形形色色的海外华人
在国外待久了,见到的中国面孔也渐渐多起来。随着近年留学热的蓬勃兴起,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出现在英国的大小城市。
这些学生中绝大多数都是自费留学人员。这一点英国人就比美国人聪明——轻易不发奖学金,有钱你就来,照单全收。而美国却是想尽办法阻止别人去他们的国家,结果由于学生拒签过多引起了高校的集体抗议。
我认识的自费留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接受了家里的资助才得以成行。毕竟留学的时机一般是30岁以前,甚至20岁出头。而一年的开销就要在人民币20-30万以上,不是每个年轻人都能独立拥有这样的资产来帮助自己实现梦想。有骨气和有能力的人可能会存够这笔钱再出国,或者婚后一人留守继续赚钱支持另一人出国。我十分敬佩这样的留学生,他们真正使自己的能力在年轻的时候就展现异彩。我和老公两人费用中由双方家庭资助了一人的学费,在北京工作的积蓄补足了另一人学费,其余生活费全部依靠在国外打工赚钱负担。可想而知在初来乍到的时候,一边面对人生地疏,一边面临生存危机的恐怖感受。但也正是由于了这样的压力,使得我们能在两年后自豪地说:我有能力面对世界。
公费或持奖学金留学的学生,生活明显就轻松了很多。他们不用顾虑房租多少钱一个月,学费是不是交清了。他们要想的只有今天是吃红烧肉还是清蒸鱼……当然对于这样的天上掉下来的好事,其结果就是回国后的受限——他们基本要在学习结束后立刻回到原派遣留学的单位继续供职而不得由于身价提升就另谋高就。
有些是从高中毕业就出国留学的被称为“小留学生”的群体,未成年人就要经受独自生活的磨练。我承认他们很艰苦,也都非常了不起,但是很遗憾地不得不说他们的生活自理及接人待物方面太缺乏基本的生活常识和礼貌,也成为了导致海龟群体被人称为留学垃圾的一大直接原因。我曾亲眼见过两个中国学生在印巴人开的肉店里——众所周知,印巴人大都信奉印度教——说他们要买猪肉。那个印巴屠夫没好气地说:没有!这个时候我都替他们觉得脸红。很多人不会做饭,甚至到了连炒个肉都不会的地步。我很佩服他们超强的适应力,竟然能连吃一年英式食物!他们稚嫩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在充满诱惑的环境里彻底遭到摧残,许多人别说培养坚强独立的人格,甚至最终连学业也不能顺利完成。
如果说学生都只能做一些廉价的兼职工作,那么比较高级的白领工作就基本只属于持工作签证的人群了。按照英国的法律规定,凡在英合法全职工作的非欧盟人员都必须持有工作许可。而办理这个工作许可的条件是雇主无法找到同等条件的本国或欧盟内部劳动力。工作许可由雇主申请并具有排他性,即一旦跳槽必须由新雇主重新办理,否则视为非法工作。这一法案旨在保护英国及欧盟国家公民的优先工作权,却害死了一大批有能力的海外人才。太多人都败在了小小的一纸工作许可脚下。大公司人力资源过剩不愿雇佣外国人嫌麻烦,小公司喜欢人才加盟却没能力成功地办出工作许可。只能说,实力加运气是获得工作签证的唯一途径。当然,或许还可以拿钱买,如果真那么想混在英国的话。
于是很多华人选择自主创业的方式,开中餐馆、中药店、中国超市、华人旅行社等等,通过自雇的方式达到最终移民的目的。
还有一小部分工作签证持有者是凭借某种英国稀缺的专项技能而获得的,如厨师、护士等。
英国近年开放了移民政策,允许外国人申请永久居留乃至加入英籍。于是应运而生的还有一小部分准移民申请人,他们在等待永久居留权的日子里持有自由工作许可,可以在英国内部自由流动。
另一支海外华人大军就是各种陪读陪伴家属。有陪读学生的,有陪伴工作的,甚至嫁老外或者华裔的。这些人虽然可免除工作许可而获取合法的全职工作身份,却由于大多数英语不好而只能从事相对简单的体力劳动或者在中国城做一些以中文为主要语言的工作。也许在国内他们可以拥有比现在更高的社会地位,但是为了配偶的梦想,为了生活的舒适,为了下一代的良好成长环境,忍了。
这里面也不乏一些年轻的留学夫妻,跟我们的设计一样——一人留学一人陪读,一年后交换。这个方案的好处是可以保障两人一直在一起,而且陪读一方可全职工作轻松支持两人生活。当然凡事有利有弊:国内的一切就要全部放弃,回去后再全部从头开始。所以非痛下一番决心恐怕也难做到。
9月底接近毕业,学生的论文都交了,公司的年假也该休了,探亲的队伍又一轮席卷了英国。有家长看孩子的,老婆看老公的,男朋友看女朋友的,兄弟姐妹互相看的……这种签证是短期停留,当然不能打工,也没有拥有任何社会资源的权利。他们的目的很简单,玩玩,逛逛,看看自己的亲朋在这里过的是什么日子。所以我个人认为这样身份的群体恐怕是最自得其乐的了。
除了上述常见华人外,也有一些特例。比如BBC(Britain Born Chinese)英籍华人,我指的是在英国出生和长大的那些人。他们明明长了一张中国脸却不会说一句中文,一开口是纯正的英国口音。这样的人如今也不在少数,第一代移民的孩子如今都已战斗在从小学到高管的各级岗位上了。一般在中文学校里会比较多,满地跑的中国小孩没有一个不是在喊着英文来回追的。
还有一堆无签证的非法偷渡人员,这恐怕在每个国家都不新鲜吧。他们只能打黑工,冒险做极为艰苦的体力工作来换取廉价的报酬。震惊世界的莫克姆湾拾贝惨剧便是由这样的人上演的。
与此截然相对的是公务考察团组。能争取到这个机会的大多是大款,至于怎么款起来的就不好一一评价了。他们往往慷慨大方一掷千金,而对于被安排参加的商务交流活动却不屑一顾。不消多说,世人早已自有判断。
无论是怎样的情况,无论经历着怎样的故事,中国人出过国的多了,这当然是件好事。不了解的时候总是幻想太多,走过了,看过了,住过了,感受过了,就可以轻松地说一句:切,不也就这样儿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