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伦生存纪实之二十五——上学记
撑起雨伞走在冰冷的街道,路灯倒映在流淌的雨水里,为脚下铺出一片亮亮的黄。
我并不喜欢下雨,却突然喜欢起这种场景。真希望有一天我也能如此这般地突然喜欢起这里的学习方式。
我其实是一个不怎么善于管理自己的人,有太多的时间就不知道该干吗。偏偏在英国上硕士就需要你会合理地管理自己和别人的时间使之发挥最大效用。每周12小时的授课之外,我盯着一堆英文书发呆,上了网就不知道挥霍多久,抬头发现又该做饭了……终日以往,期末要交的四篇4000字论文不知道要如何编出来。
我和一群来自五洲四海的同学,每天变换着不同的组合,去应付不同的老师提出的小组讨论和课上演示任务。疲于讨论之余,难以宣泄的是与不同国家不同肤色不同思维人之间的交流障碍。我听懂他说的每一个字,但不同意。他对我也是同理。于是一帮雄心壮志准备做人力资源总监的人凑在一起,总是在不停地浪费时间用自己的理论设法说服别人。而无论结果如何,最终上讲台宣讲的那个人其实仍然是在用自己一个人的理论,从未参考其他人的“讨论”结果。我很疑惑,这样的一年真的就能提高自己吗?
英国的教育,弘扬批判主义精神。任何人,听到任何事,第一个念头是“错”。我不喜欢学这样的思维。对错自有不同角度,只提供意见不提供方案的答案要它何用?!老师给出的案例,从来只在同学间讨论,然后对这些讨论结果加以赞扬为主的评价,而极少有他给出建议答案的时候。同学都是怀着一腔热血满脑袋问题来求学的人,提供的解决方案也大多属于无效方案,甚至用我的话说就是“不着调儿”的方案。了解不同人的多种思维是好的,但到下课时问题仍然作为问题存在,恐怕不是我等花10000镑追求的目的。此时我甚至羡慕起理科的答案唯一性,这样就不容得你说这个也对那个也不错这种废话。
最近我自发号召了一场我认为是全英最高级别的人力资源组织年会展览参观活动。其实我起初也并没那么高尚到想跟大家信息共享,只是看中了系领导说的“若组织到足够人数可派车”的话,想给自己省点钱罢了。后来被捧了一把,立马不知天高地厚还觉得自己怪了不起的。下学期还会有全体同学出国考察的活动,觉得这学文科和学理科的差别就是挺大哦。
明天是开学的第五周,依旧要背起书包上学去。但在这每日的往返之中真正学到什么了吗?我目前还没领会到。也许我太固执了,不善于接受新思想。除了最终拿一个学位,我开始怀疑我的投入是否值得,甚至怀疑我是否在毕业那天能昂起头对自己说:我已经有足够的资本去做一个人力资源总监。不过另一个想法让我释怀——这个职位说白了是靠经验而非书本的。
不过有趣的是在这所学校里,我第二次在英国偶遇了故知。而且当时的情况是上课上了半截儿,老师照例把我们分组要求讨论某话题。我在这次讨论中一言未发,因为我根本没时间想,我满脑袋里想的都是——坐我对面这小孩儿怎么那么象我小学时候一起演出的那小孩儿呢?于是回忆飘荡,浮现出他在与我合作的一出英语短剧中戴个纸板头饰出演大象的场景。混过讨论下课后,我抓住他问:你是北京的吗?你叫什么名字?你小学是不是上的xx小学?呵呵,结果可想而知,双方目瞪口呆。不过我由于有过上次伦敦相遇同学的前车之鉴,还不至于太惊讶。反倒是这位被人一下点破N多底细的人,心里恐怕狂跳不止了一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