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伦生存纪实之十七——DIY乐趣无穷
英国人的DIY简直登峰造极,从屋内房外、花园装潢到饮食起居、穿衣洗车,没有一件事不亲自上手的。所以结果就是商店里能看到各种各样的DIY工具和所需零件什么的,却满大街找不到类似修车补带这样的服务。
于是耳濡目染的,加上确实有一些社会服务这里根本就不提供被逼的,加上除了上班就没事干闲的,我们也学会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记得刚来的时候,最早的一项DIY成果就要数解决自行车的问题了。拣来的自行车车带没气,车闸不灵,后轱辘骑着骑着就有要脱离集体独立逃亡之势。没办法,偌大一个城市里都没修车的,自己又没钱买新的,只能争取变废为宝,让每一块鸡肋也有用武之地。超市买了修车工具一小盒,内胎两条外胎一条,加车锁气筒共计15镑不到,发毒誓以后这车不卖到20镑我就扛回中国去!废了一个勺儿(当改锥用了),一个星期六的上午和老公的一脑门儿汗,我终于在英国当上了有车一族。虽然每到下雨这车闸就形同虚设,虽然我知道后轮是用麻绳垫着螺丝才勉强拧上的,我还是为我家又诞生一个会修车的能工巧匠而欢呼了好几天。
有了自行车,活动范围就比走路要大了。去过几趟远处,采购过几回生活必需品。小日子开始过,家里就明显感觉空间狭小的问题日益突现。遵照北京的城市规划发展原则,我们开始把一切向空中扩展。
自己钉书架的事恐怕不是谁都干过吧?在北京,去趟宜家,什么样的架子没有,大的小的,红的绿的,钉墙上的摆地上的……这里的宜家远在天边,附近卖的不是太大就是藤编不能承重根本派不上用场。所幸有一天附近人家搬家,扔出来好多木板,嘿嘿……
我和老公在北京的时候就自己钉过一个小架子,当时也是因为房间小,为了在书桌上当个支撑把一普通电视改成背投而设计制作。没想到这个经验竟然还能用上第二次!这次老公基本上是自己做的,我更服他了。只是后来得出一个经验——用菜刀背面的锯齿锯木头棒子好像不太容易的说。
DIY书架的好处就是可以量身定做,有多少空间就做多大个儿东西,精确到毫米。后来我们又买过两个书架,一个铁的一个木头的。由于是成竹在胸才去买的,所以尺寸倒也都能正好摆下。铁的那个其实并不是书架,而是英国人家里车库或工具房里面用来放油漆桶臭胶鞋什么的那种工具架。买的时候一是看中它恰到好处的尺寸,二是看中它沉稳成熟的金属色,三当然就是扔了也不可惜的跳楼特卖价。这些买的书架也是有一部分DIY成分的——拿回来是一包铁或木头片儿以及一堆螺丝什么的,必须自己手工组装了才能使用。
另外为高架计划做出突出贡献的当属电视天线了。以前电视放在靠窗的电脑桌上,但这样一来电脑就没地儿摆整天东挪西放看着可怜。自从手工书架问世,一切闲杂物品全都上架,电视占据了最为端正的一个位置,天线却成了拔不掉的心病。他们英国人房子没有墙壁电视天线插孔,只能用原始的那种晾衣服式的天线。放得不好,动一动,屏幕上的人立马满脸出天花。想了若干周,经过反复调整,老公有一天毅然拿起钉锤把它高高地钉在了房顶上。从此烦恼不再,欢歌笑语。
作为打小儿手工课成绩优秀的我,老看着他今天一个作品明天一个成就的自然不舒服。但我不拿锤子,我用绣花针。
两个人,只有一个电脑桌。我又贡献了,只能以床代桌。床没头,直接就是墙,靠个一小时还可以忍受,时间长了脖子都被拐成直角。家具店的大靠垫卖得比我们俩一星期的饭钱还贵。在这样的痛苦状态下,我想起了我们不远万里带过来的一些装饰布。买两个靠垫心,缝两个布皮儿(可惜没带按扣,只能以别针封口),一共半小时,2块5,解决了未来好几年的一个问题。
另一件缝纫品的诞生过程就有点曲折了。这是一个挂在墙上的储物袋,就是北京从商场到地摊到处充斥的带花边那种可爱之极的一串大袋小袋。但我缝的这个没有花边——能缝到没有毛边就很不错了——我是把从中国邮寄过来的纸板箱剪了当衬里,又用了一个衣服架子嵌在里面当挂钩的。把纸板挂在衣架上再缝外面的布,这种感觉就跟小时候给娃娃缝衣服差不多——基本上都是穿着缝,要想脱下来不是拆线就是得大卸八块。
圣诞节前夕的时候,学校附近一家家居用品店里摆出一种袋装的干花。幽蓝的颜色,恬静的香气,让我流连了半天终于还是心一横给买了。拿回家又舍不得为了装一次浪漫给扔一地毯,抬头就看见了我早上打扫教室的时候拣回家的两个大啤酒杯。三下五除二,贴上蓝缎带编的蝴蝶结,盛满两杯压抑不住仿佛还跳跃的花花叶叶,淡淡的薰衣草香就这样荡漾开去……
其实在完成的众多手工艺品中,我自己最喜欢的是我给老公画的一本生日书。这地方物价那么贵,我不想弄出什么费钱不讨好的招数,却又不能容忍任这个日子悄悄溜过。我在网上好多论坛里使劲征求意见,可是没人理我,最后竟然在反复浏览双子论坛的过程中找到了灵感,把我认为值得说的一些话,值得保留的一些图,值得珍藏的一些承诺和值得记录的一些星座知识攒了一本书。全部手写加胶水完成,提供最多友情赞助的就是公司的彩色打印机。看着老公趴在那儿认认真真的从头看到尾,我心里的得意比封皮上给他画的山还高。
当然最现实的DIY还是做饭了。鉴于英国的饮食单调性,加上小城的局限性,加上中餐馆的杀人价格,很多令我们怀念不已的食品只能凭记忆或网上查甚至给家里打电话咨询后自己学着开练。比如北京街上最常见的大饼馒头火烧馅儿饼什么的,我们都是在摸索中一一学会的。什么样的面要软,什么样的要硬,什么样的要醒时间长点儿,什么样的要短平快。恐怕这年头会自己蒸包子烙馅儿饼的30岁以下没几个人了吧?比较简单的还是火锅,只要有火锅底料和一堆生熟菜肉,一切便已尽在掌握。
其实你以为英国人喜欢DIY是因为什么?锻炼手脑?别把他们想那么高尚了!时间多得没事干?算了吧!昨天我刚明白的——他们是因为穷。这里的人工费用远远超过买任何一种产品或原料的开支,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们国家人均收入高——别管是一个剪草的,还是一个扫地的,都能靠自己的工资买车买狗买家园,每星期去超市搬一车100多镑的东西回家去吃。甚至连我老板,一个住在富人区身家恐怕价值数十万甚至数百万英镑的人,还是在跟我闲谈时流露出对一小时10镑的园丁收费价格的感叹。
钱钱钱,真让人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