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by Cristina on Nov 8, 2007 in
All Articles,
Nonsense
作者Onlydream,转自文学城
我今天收到了英华新闻邮件,就顺便看了看英华论坛。关于留英还是回国的讨论,早就进行了好几个世纪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金子总会发光。这山望着那山高。
在生活和工作不如意的时候,也有第一个反应就是“如果当初不回国会怎样”的考虑。世界是没有如果的,做决定就必须承担风险。同样的,别人问到“你为什么要回国”和“我到底是应该回还是不回”的时候,我说不太出来。我只知道,如果坐时间机器回到去年这个时候,我还是会决定回来。
**********
Read more…
Posted by Cristina on Dec 30, 2006 in
All Articles,
Nonsense
偶然看到了这篇文章,觉得可以代表我的心思。转贴如下。
************
悠悠一晃,我从加拿大回国,已经11年了。
我1988年去加拿大,1992年回国。我是放弃了绿卡回国的,对这一举动,很多朋友不理解。有人说:“哪怕是坐移民监,再坐两年,你就可以入籍了。”我说:“要我效忠英国女皇(加拿大是英联邦国家),我抬不起手。”有人说:“你就不怕你子孙后代的根在加拿大断了?”我说:“我最怕的是自己的根在中国断了。”见我执意要回国,朋友劝不住我,就说:“老阎,你是爱国主义者。”我拱手作揖道:“千万别给我戴这么高的帽子,我可没那么伟大。”
我的确没那么伟大,也戴不起那么高的帽子。我放弃绿卡回国的真正原因,是非常个人化的。这就是对中国文化的依恋。我只有生活在这种文化背景中,才有快乐做人的感觉,才有生活的自信和自尊。这就是人的文化生存。这种对中国文化背景的依恋,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起来的。特别是,我是学中文的,对中国文化有本能的依恋,对异国文化也有特殊的排斥。这绝不是理性观念的问题,而是情感本能的选择。要说好,加拿大空气好,水质好,资源丰富,人口稀少。有人说加拿大是世界上适宜生存的国家,这个我相信,但这个结论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至少不适宜我。有朋友劝我:“一张绿卡值几十万人民币,你就这么丢了?” 我笑而不语。我想的是:如果这张绿卡不能带给我幸福感,于我何用?文化生存说起来有点玄,其实很具体,你是黄种人,你的语言不如人,你的文化感觉与主流社会有差异,这就决定了你的边缘状态。有一个博士朋友,下了决心要融入主流社会,跟白人同学一块儿去看冰球,吃比萨,坚持了一段时间,就放弃了。问他为什么,他说;“说不清楚。他们觉得有意思的事你索然寡味,一点不可笑的事他们却哈哈大笑。”这不是语言的问题,而是文化背景的问题。很多香港人、台湾人在大公司工作,与白人共事几十年,也只是点头之交,根本无法有深入的交流。再舒适的工作环境,对他们而言,是没有快乐可言的,快乐是物质的,但更是心灵的。
这种文化上的边缘状态,几乎是不可改变的,这决定了你一辈子只能做个边缘人。特别是中国人,在海外不能拧成一股绳,大陆人、台湾人、香港人各有各的文化圈子,形不成政治势力。我在多伦多几年,那里有30万华人,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可连一个市议员都选不出来。大家处于各自谋生的状态,一盘散沙。这一点连黑人都不如。黑人还有加勒比海黑人节,举行几十万人的盛大游行,展示自己的实力,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而华人只能活在文化的边缘、政治的边缘。
这种边缘状态对人的自尊和自信是有毁灭性打击的。你在大学教书,在研究所搞科研,人家把你当成一种工具,核心的圈子却对你是封闭的。比如在研究所,一个中国人,除非你有特殊天才,像杨振宁、丁肇中那样,否则你很难独立主持一个项目,你扮演的只是一个高智商的打工仔。眼看着自己的心血成果到头来为他人所享,自己的创意署的是别人的名字,你去品品你心里的滋味吧。于是只好什么都不想了,赚钱过好自己的日子得了。
前不久,一个江苏籍的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教授,那可是在美国耶鲁大学啃了七年书本拿了博士学位的,在海外看了我写留学生生活的长篇小说《曾在天涯》,又听说我出了长篇小说《沧浪之水》,回国考察特地来长沙看我。他说的一番话让我感嘆不已,他说:“我可是真的羡慕你呢。”我说:“我收入还不到你的十分之一,你羡慕我?”他说,“你写了东西,有人关注有人评论,我在海外出了书写了论文,动静都没有,混饭吃罢了。久而久之,心磨平了,就如同行尸走肉啊!”他把“行尸走肉”几个字说了好几遍,说得我心跳。那种看不到事业成就的失落感,得不到社会承认的心情,我非常理解。人的心灵需要呼吸,但他的呼吸很大程度上被文化的隔膜窒息了。听了他的这番话,我更觉得自己当年放弃绿卡是正确的了。
加拿大的绿卡是黄色的,有时候我也会拿出来看看,回忆生命中的一段岁月。我意识到,双脚踏在自己国度里的那种感觉,是平实的,也是幸福的。
************
转自文学城
Posted by Cristina on Sep 21, 2006 in
All Articles,
Nonsense
同龄的和比我大和比我小的女人基本上都在忙着当妈了,有空的朋友越来越少,只能自己在家没命地玩儿游戏机看动画片。看见街上的小狗小猫就走不动道儿,看见别人孩子没反应。起初刚开始每天上班还花个10几分钟打扮一下配配衣饰什么的,如今睫毛膏和口红香水全省了,耳环也是隔三差五乱抓一个戴一戴,经常是早上急匆匆用5分钟换好衣服跟小学生似的就冲出门,甚至有时候连擦脸油儿也省了,因为我每天早上得喂/遛/洗/刷我的三条电子狗,中午回家吃饭自己都急急忙忙的还得抽空喂它们。我是不是越活越抽抽儿了?
昨天跟同事聊天,聊到了我的狗,突然发现一个问题:它们是不会老的,更不会死,于是我的生活岂不是从此以后一直到我死都必须每天重复这些程序了???
同事嘲笑我,说:你没事儿吧?它们是假的狗啊,又不是活的,用得着费那么大心思吗!!!我于是觉得其实我也终于已经烦了每天重复这种太重的责任感。想把这个游戏卖了,决定的一瞬间又突然很伤心,看着三条小狗什么时候开机什么时候都欢天喜地地扑过来又蹦又跳又叫唤的,很舍不得,觉得象是要杀死它们一样。
昨天又在不经意地用自己的经历教训别人了,说了半截儿突然醒悟,为什么一定要别人按我的来呢?自己小时候最讨厌的就是别人非要我按他的来,上班以后一直推崇的理论也是——不用管我是怎么做的,给你做好了不就得了!自己在10几岁的时候,最讨厌听人说我们是叛逆的一代。现在看到80后的小孩总是气不打一处来,很多时候其实也许是冤枉了别人。当年那么多不喜欢的事,如今轮到了自己头上,觉得在人生里趟过几步了,回头就敢教训别人、看别人不顺眼了。殊不知,自己已经变成了自己讨厌的人。似乎有个词正好形容这个状态:倚老卖老。
Posted by Cristina on Jun 19, 2006 in
All Articles,
Nonsense
突然发现这个世界其实是挺不公平的。越是有才华的人,生活越是残缺。
远的,素昧平生的网上求助,二三十岁得了白血病的比比皆是;近的,大学中学里的同桌好友,好端端就失去了未来。他们都是很让我敬佩羡慕自叹不如的人。他们孜孜不倦的求知态度,渊博深广的学识见解,是我在如此年纪上便自认一生都未准能及的水平。然而厄运就像发生在伦敦的七七事变,偏要在你最得意的时候狠狠在你头顶上炸开。
所以我一直在思考我究竟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面对人生。人生得意须尽欢吗?知足长乐?可是中国式教育并不是这样说的。永远记得从小就是天天被老师骂大的:看看人家,看看你自己……你们这些学生啊,可是一届不如一届……想想也是,中国那么多人,凭什么人就让你踩着头往上爬?可让我困惑的是,如果真的去费了很大劲争取成功了,结果又能怎么样呢?赚钱多却因过劳而殉职的新闻还少吗?
“好人有好报”表达的是满足,“天嫉英才”表达的是惋惜。我想这中间该有一个分寸。太多地去争取好报了,不懂得见好就收,非得有一天过了梭儿,就只剩一个姓名供人缅怀了。
写到这里,突然发现我似乎在鼓吹一种中庸之道。可要是都中庸了,中国还怎么腾飞怎么让英美恐惧啊?就算不扯到那么远,连左邻右舍街里街坊出租司机小学同学下岗女工扫地大姐的收入都比不过的话,还能有脸混吗?
宁静致远,有容乃大,似乎描述一种无穷哲的境界,其实说白了就是一个健康的心态问题。 我会说英西法三种外语,我会唱歌弹琴,我会做网站,我拿了HR硕士学位,我做DV编辑得过大奖,我在英国依靠脑力做着全职工作。这些说起来都是我的骄傲,可也得要看跟谁比。就甭说行业专家了,如果一个老外在我面前眉飞色舞地用上述三种外语的任何一种跟我侃一个小时,我英语也许能听懂50%,西语大概能听懂20%,法语可能就连1%都不到了。如果一个音乐学院或者什么文工团的随便一个碎催跟我比唱歌弹琴乐理知识我肯定都不是个儿。如果一个学计算机专业的大一的学生愿意的话他可以随便把我的网站黑了,就更不用说成千上万一抓一把的编程、测试、系统维护工程师了。我取得这个硕士学位的成绩可以说在当时的班里连那些笨头笨脑的各国老外全都算上也得是从后边往前数的。我用来编DV片的软件其实是傻瓜级的,总共用了半小时培训就可以上岗了,每次做完一个片子还挺得意地发给电视台的朋友看,人家都没法儿说我,因为毛病太多了实在挑不过来。我在英国费尽千辛万苦找到的这个工作,同事全都是大本刚刚毕业的小朋友,而跟我同等学历的英国人,甚至在这儿混得好一点的中国人,薪水都已经是我的两倍了⋯⋯要是都这么比下去,我还有活路吗?
所以,我要学会为自己建立信心,最简单的一个方法就是跟老外比说中文,跟音乐学院的比做网站,跟HR硕士班的同学比编DV片,跟做体力劳动的留学生比工资,跟编程的比唱歌,跟英国同事比学历⋯⋯
爽还是不爽其实还不都是自己造成的。扬长避短,世界豁然开朗。
Posted by Cristina on May 19, 2006 in
All Articles,
Nonsense
这两天又有点花钱如流水了,明显没什么效果的法语课一交就是40镑;给老公买了两件他就喜欢的T-shirt又是30多;修电视的公司开口就是35还不能保证修好;下周有朋友从北京来免不了要去腐败;达芬奇密码即将上映,我这追星族已经铆足了要看电影、买游戏、英文版的小说由于看不懂还没想好到底要不要买;要面对夏天即将来临的旅游旺季;甚至回国前要托运的行李也已经开始列入日程表;电视坏了,电脑坏了,本来以为可以卖二手的一些商品突然全变成了垃圾⋯⋯怎么觉得我也挺努力的,可老是挣的不如花的快呢?
昨天上完中文课,托尼问我有没有兴趣去他们公司给一帮人讲课。我说好啊,他说他回去安排下。我回家抱着刚赚的15镑又开始做梦能在他们公司教个几天集体中 文课,被他们老板慧眼看中,发配到北京分公司当个HR部的培训经理——我这一辈子的工作就总算是落停了。兢兢业业地干满30年,风平浪静,每天正点上下 班,不迟到不早退,每年除了黄金周以外再度个20天年假,最后拿一根儿笔退休。 哎,这日子⋯⋯
Posted by Cristina on Mar 28, 2006 in
All Articles,
Nonsense
竟然在网上看到了这个——
害死女人的十大幼稚想法
1.相信天下男人都好色,都背着自己的老婆和外面女人多多少少有一手,但是自己老公除外。
2.相信一个青年的理想,然后嫁给他。三十岁的时候,仍然相信不名一文的老公会有大作为。四十岁的时候,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天才。
3.看某某偶像帅哥在电视剧里面痴情一片,便执著的认为演员本身一定是一个纯真的好男人。
4.上街购物,一定不委屈自己,相信试穿在身上的衣服绝对合适自己。买回家再看,越瞅越不顺眼,丢在衣柜再不理会,下次上街,同样如此。
5.从参加工作到结婚,已经多年没有读完过一本小说。但是,还坚信自己是一个有知识有品位不媚俗知性女人。
Read more…
Posted by Cristina on Mar 2, 2006 in
All Articles,
Nonsense
这两天在整理前面一年里离职人的资料,把他们从纸的文件夹放到塑料皮儿里面去,好腾出地方来给更多的人离职。
意外发现了不少认识的人的名字。有朋友,有新近又重新开始合同的员工,有老公以前退休的经理。
不认识的,就是一个名字一摞纸;认识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
翻看别人的资料,想的是我离职后档案资料也将在这里保存一年。不知道当后面的人整理到我的时候又会想起什么来。
做这个工作真是挺容易让人有一些奇怪的发现。
Posted by Cristina on Feb 28, 2006 in
All Articles,
Nonsense
来英国两年半,N多人对我说过以下的话:
--英国多好啊!
--你还回来吗?
--你不回来了吧?
--你就待那儿别回来了!
--你还回来干嘛?
--。。。。
我的反应从一点就爆逐渐变得冷漠麻木。今天看了老公写的文章<回家>,瞬间重新掀起了我对崇洋媚外的无限仇恨。
请看过这篇文章的同志小心不要对我说错话。请没看过这篇文章的同志来这里看一下。否则,请不要怪我脾气大。
此致
Posted by Cristina on Jan 8, 2006 in
All Articles,
Nonsense
快乐的生活就是快乐的日子比不快乐的日子多一些。
如果没有孩子,我和老婆想去哪儿就能去哪儿,丁客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春天我们去南方,在霏霏的如丝梅雨中品尝淮阳菜、川菜、粤菜、湘菜和滇菜。秋天我们去新疆或者青海,在青海湖看鸟,在戈壁滩上啃食地窖里的哈密瓜,饱览大漠孤烟的壮丽。
如果没有孩子,我们可以打扮得象二十来岁的小青年,每天晚上在酒吧里打发灿烂的光辉岁月,在歌厅里整夜整夜地装疯卖傻。即使玩儿到后半夜,回家时我们也不会产生丝毫的歉疚,因为我们两个在一起。
如果没有孩子,我们的家就如宫殿一样宽敞,我可以光着身子在屋里走来走去而不会有一点点羞愧,当然我老婆也行。这是我们的家呀,我们爱怎么样就怎么样。
如果没有孩子,我们可以在周末睡到中午十二点,然后懒洋洋地给商务中心打个电话,大爷似的说:派两个姑娘来,给我和我媳妇做个足道,顺便给我带一斤肉包子上来,一块儿结帐!
摘自新浪读书连载《中国丁克》,作者:庸人,华艺出版社
http://book.sina.com.cn/nzt/lit/chinadink/index.shtml
Posted by Cristina on Jan 8, 2006 in
All Articles,
Nonsense
很久很久以前,女人是要嫁给男人的,男人的老婆一定是女的,网络不是用来嫖娼的,飞机不是用来撞楼的,人不是用来炸汽车的……
很久很久以前,牛是不会疯的,鸡是不会因为感冒而被屠杀的,河水是有鱼的,人来游泳是免费的,只有瓶装酒是能卖钱的,人们是在自家门口呼吸新鲜空气的……
很久很久以前,农民是种地的,丰收是高兴的,粮食是可以直接换成钱的。那时教育是义务,义务教育是不收钱的……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