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by Cristina on Nov 8, 2007 in
All Articles,
Journal
半个多月以前,我上班时候接到一个手机电话,说是以前我接受了一个什么调查留的手机号。当时没在意就当真了,现在想来这也是人家的一个手段——让你从开头起就拼命在记忆里寻找自己留下的把柄而不会去怀疑别人。电话那头的女人客气地跟我推介她们的旅游产品展示会,强调一切免费参加,还可以在会后获得一份旅游赠品什么的。骨子里老有那么点儿浪漫情怀的我终于心动了,答应她周日去参加他们的活动。
周六正好参加别人婚礼,在婚宴宾馆的大门口正忙着跟新郎新娘照相,电话又来了,是通知我活动的具体时间和地点的,还给了一个入场号码。结束时还不忘反复叮嘱,一定不要迟到,一定不要不去,一定要带着爱人一起去。这前两条我可以理解,最后一条还要强调似乎有点奇怪。不过我还是跟老公商量好一起去参加了。
地点在光华路的汉威大厦2层,公司叫“绝对旅游”。进门就看到一个前台,还给了张表让我填。周围墙上挂的全都是分时交换度假制度的利好解释。看到这里我已经基本明白这家公司的旅游产品是什么意思了,肯定是倡导你用本地的什么资源去换取别的旅游地的住宿等资源的一个度假理念。而这个本地的资源一定是要你用钱买的。
轮到我们俩进场,一位穿着红色工服的长发妹过来接待,还有一个号称是新来的正在培训的小伙子。两人一前一后把我们俩夹在中间推开一道门。我很没有防备地就跟进去了,老公不知道为什么还在外面磨蹭了一下才过来。进去前她说把手机关掉,我们就都静了音。
里面是一个很大的屋子,摆着十几张小圆桌,每桌一台电脑,背景音乐声音很大,而且因为所有桌的推销员同时讲解,环境也很嘈杂。我们四人像其他人一样围坐在一张桌前,红衣小姐开始讲解他们的旅游产品概念。果然跟我想的差不多,而那个需要交钱买的资源就是北京二环边上的金桥国际公寓一套房间每年一周的使用权。
分时度假我虽从没使用过或接触过,但是早有耳闻的,也在心里赞同这样的旅游方式。她的介绍,一步一步地解答了我心里的疑惑,并承诺了未来10年物美价廉的旅游安排。如果事情真能都像她所说的那么完美,我简直就是迫不及待地要跟她签这个合同了。
在开始的一小时里我还是很有些警觉的,不停地提醒着自己天上掉不下馅儿饼来,没有那么简单的美事。甚至对于她提出的一些问题我也是很冷淡地回答。但是随着时间的过去,随着她流畅的语言攻势字字珠玑正中下怀,我这里的防线开始一点点瓦解了。回头看老公,没有表情的脸。不过我每次在淘宝买布买得很兴奋的时候他一向是这个表情,无所谓。
这个介绍长达三个小时,其间比较了背包游和使用他们的交换度假旅游的费用差,让人看得真是心潮澎湃。北京两室一厅的金桥公寓每年一周使用租金也不过人民币1400块钱,自住或交换均可,不再收取其他费用。每年花1400就可以去国内外的一个旅游胜地住同等条件公寓或四星酒店一个星期,还是双人的!生活设施齐备,每天有人打扫。只要不是傻子的人都知道这样的好事儿一定还得额外交一笔不菲的会员费才可以实现。可是她绕来绕去就是不提会员费价格,于是又可以猜到一定不便宜。
她还带我们绕场一周,参观了他们公司的资质证书、接待标准图片、以及很多已经签约的顾客的合影。看上去似乎一切都是很正规的,无懈可击。
在接近三个小时的最后尾声里,她终于把这个价格抛出来。她说原价是10万多,由于我们是被邀请来的,便宜到5万多,又由于这周是打折促销周,七折八扣可以到3万多。说实话如果是几千块钱可能我真的当时就立刻决定交了,但这个数字实在是有点大了,还要考虑。老公问我们能否回去考虑几天再决定,她说不行,一定要当场签合同才有这个价格。这个要求的确让人听着很不爽。她问为什么要考虑,老公说想回去上网查一下什么的,她说可以在他们这里查。但后来老公说觉得不喜欢这样一次性承诺未来10年的计划,不准备签了,所以最后就走了,也没查。
出来后我挺不高兴的,我觉得是他小气,不愿意送我这个心仪的礼物。不过我自己心里当时也的确有点顾虑,觉得只要出了这个门就不能拿到当时许诺的价格了似乎是不太合理,有点强卖的感觉。所以尽管觉得很遗憾,但还是就这样走了。
回家以后上网查了一下,惊出一身冷汗。幸亏没听我的啊!
有很多网友控诉了类似的骗子行径,都说是被以这样的方式邀请过去,关在一个没有窗户的嘈杂的小黑屋里三、四个小时不给吃饭听他们忽悠,把你彻底扯晕以后你就乖乖掏钱了。至于关手机的要求,就是避免你和外界有任何联系。而要求一定要带爱人来,就是因为3万多块钱对一般家庭都不是一个小数目,不太可能一个人当场决定。你一旦签约,旅行目的地国远没有他们承诺的几百个那么多,而是只有三五个,还都是非热门地区。届时10年的会员费已交,交换度假的事却成了泡影。而这样的公司既然敢这么操作,必然早就想好了对策,又如何能让消费者有机会索回自己的合法权益?
如果这是一两个人想出来的把戏也就算了,那么大的公司,租在汉威这样的写字楼里,放眼望去起码有十几二十个小桌都在谈着同样的生意,真是让人无论如何也不能相信所有这些人都能步调一致地道德败坏到这样的地步。更仔细地搜索后,发现这家公司以前还用过别的名称,叫“金陆翔”,且租有汉威、国贸和金桥三个办公地点。报章电视竟然也都揭露过他们的恶行。但即便这样,他们还在若干个招聘网站上光明正大地登着招聘广告!
其实回头想想,破绽还是不少的。但他们就是准准地抓住了这些小资或准小资要品质和成本兼顾的心理,辅以特殊的促销手段,心理防线稍微薄弱一点的肯定就当场上当了。如果真的如长发妹所说,那么他们公司的大老板还是一个英国人。也许在英国这样的骗术也不是没有,只是我们太穷,根本不是他们的目标客户群。
那个促销小姐叫丛芳玲,不过不知道真的假的。口音像北京人,公鸭嗓,一米六左右。谁在街上见到她了帮我骂两句。
老公的博文转发了一篇别人写的受骗经过,跟我这个大同小异,可以参考。
不过后来我们真的后悔当时没有当场上网搜索一下,想看看如果当着她的面搜出这些网友写的上当受骗的帖子来她会作何反应,或者他们把电脑做了手脚根本就搜不出来?总之对这个倒是很好奇,但现在也彻底没有机会了。
Posted by Cristina on Nov 8, 2007 in
All Articles,
Nonsense
作者Onlydream,转自文学城
我今天收到了英华新闻邮件,就顺便看了看英华论坛。关于留英还是回国的讨论,早就进行了好几个世纪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萝卜白菜,各有所爱。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金子总会发光。这山望着那山高。
在生活和工作不如意的时候,也有第一个反应就是“如果当初不回国会怎样”的考虑。世界是没有如果的,做决定就必须承担风险。同样的,别人问到“你为什么要回国”和“我到底是应该回还是不回”的时候,我说不太出来。我只知道,如果坐时间机器回到去年这个时候,我还是会决定回来。
**********
Read more…
Posted by Cristina on Nov 7, 2007 in
All Articles,
Back to China
Posted by Cristina on Nov 6, 2007 in
All Articles,
Journal
昨天网上买了两张《武林外传》的话剧票,当时要求开了抬头为“个人”的发票,完全是为了付款有个保障而已。结果今天送来的时候发现发票竟然中奖了!(点击图片看大图)
很激动地在办公室找了个哥们儿拿他的高级手机帮我照相,蓝牙到电脑,再发邮件给我,修改图片,上传到网站,,,,那同志说:你可真会玩儿啊。:p 然后又找另一同事下回去税务局的时候帮我兑奖,承诺请她糖葫芦。:D
交了那么多税,人生第一次终于赚到税务局的便宜,当然很激动啊~~~嘿嘿。
不过他们还是对我买的这个话剧票很感兴趣,是在中国票务在线上买的。
Posted by Cristina on Nov 1, 2007 in
All Articles,
Journal
Posted by Cristina on Oct 28, 2007 in
All Articles,
Handmade
一直感觉万圣节只是一个北美的节日,象感恩节一样,在英国是从没放在心上过的。但下面这段介绍来自“百度知道”,竟然说是在爱尔兰、苏格兰和威尔士起源的。。。晕。
总之一时兴起,刻了三个南瓜灯,每家一个。
|
|
我自己做的南瓜灯 |
黑暗中诡异的笑 |
网上又找了几个各异的造型,都比我这个有趣得多了
在西方国家,每年的十月三十一日,有个Halloween,辞典解释为 “The eve of All Saints’Day”,中文译作:万圣节之夜。
关于万圣节,人们或多或少都有了一定的感性认知:知道万圣节期间,许多公共场所乃至居家院落,都会布置上很多装璜,诸如各式鬼怪 呀、南瓜灯呀、还有黑猫以及巫婆的扫帚之类;孩子们会穿上每年不一 样的万圣节服装,拎着南瓜灯的提篓去挨家挨户地讨糖,说是“trick or treak”。除此之外,你还想多知道一点吗?我们在此简单介绍一下 万圣节的由来与习俗。
一、万圣节的由来:
关于万圣节由来的,传说最多的版本认为,那是源于基督诞生前的古西欧国家,主要包括爱尔兰、苏格兰和威尔士。这几处的古西欧人叫德鲁伊特人。德鲁伊特的新年在十一月一日,新年前夜,德鲁伊特人让年轻人集队,戴着各种怪异面具,拎着刻好的萝卜灯(南瓜灯系后期习俗,古西欧最早没有南瓜),他们游走于村落间。这在当时实则为一种秋收的庆典;也有说是“鬼节”,传说当年死去的人,灵魂会在万圣节的前夜造访人世,据说人们应该让造访的鬼魂看到圆满的收成并对鬼魂呈现出丰盛的款待。所有篝火及灯火,一来为了吓走鬼魂,同时也为鬼魂照亮路线,引导其回归。
在中世纪的中欧,曾有过基督教摧毁异教徒的历史。可是新年夜前的祭祀庆典从未真正消除,不过以巫术的形式出现。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的万圣节里,还留有巫婆的扫帚、黑猫、咒语等痕迹。
二、Halloween一词的产生:
很多民族都在万圣节前夜有庆典聚会,这又被叫做“All Hallow E’en”、“The Eve of All Hallows”、“Hallow e’en”,或者“The eve of All Saintas’Day”。最终约定俗成演变成了“Halloween”,中文意译成了万圣节之夜。
三、“Trick or treat”的传说:
孩子们今天着装挨家要糖的习俗,据说起源于爱尔兰。古西欧时候的爱尔兰异教徒们,相信在万圣节前夜鬼魂会群集于居家附近,并接受设宴款待。因而,在“宴会”结束后,村民们就自己扮成鬼魂精灵,游走村外,引导鬼魂离开,避邪免灾。于此同时,村民们也都注意在屋前院后的摆布些水果及其他食品,喂足鬼魂而不至于让它们伤害人类和动物或者掠夺其他收成。后来这习俗一直延续下来,就成了孩子们取笑不慷慨之家的玩笑。
至于南瓜灯也至少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是人挖空了南瓜又刻上鬼脸点上烛火用以驱散鬼魂的;另一种说是鬼魂点上的烛火,试图骗取人们上当而跟着鬼魂走,所以人们就在南瓜表面刻上一个嘲讽的脸面,用以调笑鬼魂:哼!傻瓜才会上你的当。传说因为首用南瓜的是一位爱尔兰人Jack,所以人们又将鬼脸南瓜灯叫做Jack-O-Lantern。
四、现在的万圣节
万圣节流传到今天已经完全没有了宗教迷信色彩,它成了一个孩子们的节目,也是年轻人化装舞会的节目。
社会对节日的活动也一直做着正面的引导:要求大人教育孩子们不做恐吓性的恶作剧,也要求大人带孩子一起出门(一般是大人架车停在路边,小孩去敲门讨糖)。大人应该要求孩子只许去门口有节日布置的并点了灯的人家,否则不去打扰。另外讨糖过程的始终必须站在大门口等待,不许进屋,讨回的糖也要交大人检查后才许吃。对接待孩子的人家也要求不给自家制作的食品也不给未包装的食品。
公共场合以及居家周围的节日布置都是自愿的。鬼脸南瓜灯、白网黑蜘蛛等,都是节日的装点,已全然没有骇人之鬼魅色彩。有的女学生还端端在这时候会买一对南瓜或者鬼骷髅的耳环来佩带。如果有哪家的布置做得过分恐怖了,会遭到有关方面的制止,媒体也会令其暴光,让公众指责。
万圣节的服装,也是万人万相,不是单调的大鬼小鬼了。有许多渠道教授人们如何制作万圣节服装。比如说制作最简单的鬼服就用一张白床单顶在头上,别忘了扣两个洞留出眼睛就是;若是要扮演魔术师,就穿上黑衣黑裤,再戴上黑礼帽,并在礼帽与头顶之间藏一只绒毛小兔备用;还教大人如何把孩子打扮成小天使,白衣白裤,再从背后怎么绑一个手电筒在头上;也有教如何把孩子打扮成他们喜欢的卡通形象的。当然服装、道具业的商人们,就更有文章可做了。
学校在万圣节是不放假的。有时学校出面组织晚会,有时不甘寂寞的学生们也会自己主办小型晚会;而朋友、家人间互寄贺卡祝万圣节快乐则成为每年十月间流行的习俗。如今网际网路的发达使得送万圣卡更为方便经济,有的网站还别出心裁地设计了各种具有声响动画效果的万圣卡,免费让大家使用。
总之,万圣节已成为西方人一个很普通的季节性节日。有很多人将此看作秋的结束以及冬的到来。万圣节一过,人们就开始期盼感恩节、圣诞节乃至新年了。
Posted by Cristina on Oct 25, 2007 in
All Articles,
Handmade
这么小的东西竟然做了两个多小时~~~还是缝纫机好啊。。。
Posted by Cristina on Oct 24, 2007 in
All Articles,
Handmade
近日又忍不住诱惑了,淘宝上买了一堆麻布和小印章外加布类专用印泥
昨天忙活一晚上做成了一只束口袋,以后我生产的东东都可以加自己的商标了~~~
印章放大看(正面)
印章放大看(反面)
内袋也是采用了与外布同样花色
老让劳拉帮我带这个带那个,这个送给她。她很高兴。我也很高兴。 🙂
Posted by Cristina on Oct 21, 2007 in
All Articles,
Work Life
“职业兴趣和现在的工作不相符是导致不快乐的首要原因。”据专家分析,“多数人并不清楚自己的兴趣和潜力所在,当工作做的得不快乐时,一味强调是自己的能力或个性不能胜任这份工作,却没有考虑过这份工作究竟是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此外,工作环境,待遇跟自己的期望值不匹配、工作氛围不适合自己以及个人发展空间受阻碍等,都是让自己感觉不快乐的一些主要原因。”
很多人都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付出,而付出当然不会快乐,所以不快乐也是正常的,工作对于他们来讲,仅仅是个饭碗而已。他们在付出时也丝毫没有其他的感觉,所以这种麻木也意味他们也没什么痛苦,这种付出的麻木感使得付出也失去了本来的意义,拥有这种想法的人,工作是不可能给他们带来成就感,让他们通过工作实现人生目标的,这时,快不快乐对他们来讲只是空谈。
必须面对不快乐
其实现在大家普遍有不快乐感也是正常的,这是历史特定环境造成的。我们现在正处于压力时代,而非感悟时代,发达国家同样也经历了这个阶段。专家分析,当社会处于发展高于定速值的时候,人们的思想理念,价值观受到冲击,整个社会结构自然也会出现不平衡状况。处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面,我们只能被动地接受这种压力和不快乐,谁也不可能逾越这个时代因素。
不快乐是再发展的屏障
导致不快乐的核心因素是缺乏动力因素,而压力因素占多。中国人比较传统,普遍也比较认同的一种说法,有压力才有动力,其实并不正确。决定一个人有没有动力或者动力有多大的核心因素并不是压力,动力并不是被压力逼出来的,所以还有种说法就是压力太大,反而就动不起来了。这件事情、这个工作是自己所喜欢的,才能由这种喜欢带来真正的、发自内心的动力,这才是引发动力的核心因素。
当然,对于目前大多数人来说,现在还没有足够的物质和精神条件去挖掘自己的兴趣和价值感,比如最实际的物质条件。在国外,如果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依靠完善的失业保障制度和遣散费,他们即使一段时间里并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也不会有生存问题的担忧,而我国目前在这一点上就做不到。很多人是不喜欢现在的工作,很不快乐,但是如果没有这份工作,他连最基本的生存都保证不了。
所以,要对他们说怎么争取快乐,价值感,就好比让一群连饭都吃不饱的人,去品尝鲍鱼的鲜美一样。
当然,目前也有一部份人具备了追求职场快乐的条件,他们往往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资历和经济基础,一般来说,就那些做到经理级的人。不过,虽然他们具备了条件,但是实际上却是他们并没有这种意识。一般来说,很多做到这个级别来做职业咨询的人,最多的问题就是上升空间受阻。不过这时,他们往往认为是自己的缺乏继续上升的能力了,而从没有想过,在做这份工作时,自己究竟还有没有兴趣,这种上升困难实际是由于自己缺乏精神动力源,而导致不快乐造成的,这种不快乐才是制约自己发展的第一屏障。
职业品牌很重要
一个人,如果工作中缺乏了动力因素,没有考虑到自己的个人潜质和兴趣所在,那么不管他再换什么工作,去什么地方,这种不快乐都不会得到改善。而且这种不快乐会影响到他自己的职业品牌。良好的职业品牌的树立需要自己从灵魂深处接受和热爱这份工作,把自己变成工作的艺术家,工作能实现自身价值和人生成就。这种良好的职业品牌对于那些做到中层或以上的人来说,是他们继续上升的重要依据。
职业人格的本我时代
经济发展,文化开放使得职场人也变得越来越关注自己,特别是自己的精神需求方面,所以职业人格的发展趋势应该是职业人格的本我时代,职业人格的本我主要体现在通过这份职业,我到底想要做什么,我怎么才能实现我想要做的,以这样的想法为核心才能在职场中壮大自己的人格。现在,有一部份职场精英们已经显现出了这种职业人格,他们实现了职业人格的本我时代。而在以前的职场中,根本没有这种精神主体人格存在。”
我们所熟悉的‘主人翁’精神在倡导‘利他主义’的上世纪60、70年代或许对人们有鼓动作用,不过,在这个时代对员工光靠一句你们是主人,显然再没有什么能鼓动他们快乐的作用,剩下的只是空洞的形式,没有丝毫意义。今天应该倡导一种新的‘主人翁’精神,那就是如果觉得自己正在做这个工作并不适合自己,自己做着也不快乐,就该果断选择离开。在应聘的时候不一定是一味阐述自己能干什么,也要大胆问招聘单位能给自己提供什么,这才是能给自己带来快乐动力的新‘主人翁’精神。
不快乐的负面影响
如果一个企业大部份员工长期都在不快乐的状态下工作,首先是他们的工作主动性,即创造力和变革能力都会丧失掉,他们会变得一味只会执行命令,而没有自己的想法。员工没有活力给企业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这个企业整个的创造力、革新能力都受到损害。
其次,员工麻木工作也意味着他们发现问题的敏感度降低,有问题员工发现不了或是发现了也不反映,那么企业对问题发现的敏感度自然随之降低,这样企业的风险会大大增加。
最后,员工会把这种不快乐归咎到企业身上,或者认为自己付出的和企业给予的不成正比。这种不快乐会使得他们和企业在情感和利益上都形成一种恶性的对立关系,那么这个企业出问题只是时间的长短了。
作者/转载者: 田远鹏,转自新华网